好好投資進駐金融科技園區獨立辦公室,凝聚新創強化政府溝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0 月 03 日 14:05 | 分類 Fintech , 市場動態 , 新創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好好投資進駐金融科技園區獨立辦公室,凝聚新創強化政府溝通


以「普惠金融」為目標,協助台灣市場小資族群理財需求為產品研發主軸的金融科技領導新創,好好投資科技(How-Investech),3 日將進駐金管會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唯一 13 人獨立辦公室。

自 2016 年由前任 UBS 副總裁楊少銘與前麥格理資本證券總經理張博淇共同創辦後,好好投資持續引領金融科技產業趨勢,運用科技將傳統高門檻的人力財富管理搬到網路,今年 6 月順利完成 Pre-A 輪融資美元 100 萬,至今資本額邁向新台幣 5,000 萬元。歷經兩年,目前已成為台灣唯一擁有「AI 投資分析演算系統」發明專利的金融科技公司,並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 iOS 平台推出全新概念聰明理財 App SmartGO,用戶將可享於受線上完成基金開戶、基金申購手續費成本降至接近 0 元,同時加速交易時間效率 700% 與全天候自動化基金管理等服務。

繼 4 月申請加入金融監理沙盒後,好好投資持續與政府合作推動台灣金融科技創新,於今年 7 月申請加入由金管會指示、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主辦、資策會執行的金融科技園區,於 10 月 3 日全體成員實體進駐園區唯一 13 人獨立辦公室。透過加入金融科技創園區,好好投資將更加接近金融主管機關,增加溝通管道,面對面傳達金融科技業者的聲音。

同時,好好投資持續與第三方團隊合作,繼 9 月中旬入選精誠資訊 AGP 新創加乘器 5 家具國際潛力團隊後,預計近期將與園區內其他區塊鏈、不動產、保險科技等 36 家業者展開合作對談,刺激發想並加速產業發展。

好好投資深信普惠金融,致力幫助小資族群理財,經歷兩年研發後,目前好好投資已於網路平台推出 SmartGO 簡易版本,更預計於今年 4Q 推出全新概念聰明理財 App SmartGO,協助台灣小資族群對於金融產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SmartGO 研發過程以較少投資經驗用戶角度出發,透過 277 個全球指數、經濟數據與超過 7,000 檔境內外共同基金大數據分析,除可消化複雜金融數據至能以親民、易解讀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外,更依每一用戶的個人屬性設計專屬投資組合建議。

投資前,SmartGO 透過 AI 機器學習動態分析用戶偏好、歷史和現時市場資訊,結合績效、風險、基本面、市場風向等 55 項基金調整因子,透過 313 項參數,動態修正諾貝爾經濟學獎投資理論,為用戶找到專屬個人基金黃金配置比例。

投資時,SmartGO 除先與基金公司對等式串接,用戶可在線完成基金開戶外,更把「區塊鏈智慧合約」運用到基金申購及贖回流程,達到基金申購手續費成本降至接近 0 元,同時,加速交易時間效率提升 700%。除 SmartGO App 上線外,目前好好投資科技已受香港、新加坡、國內等海內外金融機構邀約合作,並預計於今年度 4Q 開始透過聰明理財,服務合作機構既有客戶,同時進行商品驗證。

好好投資科技發展至今以協助小資族群理財為理念,策略與產品構想聚焦小資用戶痛點,2017 年建立包含 6,700 檔基金 20 年資料、277 個全球即時數據的自有金融資料庫後,分別於 2017 年 9 月、2018 年 6 月與清華大學產學合作投資組合演算法,並與台灣大學合作區塊鏈交易應用,至今已成為台灣唯一擁有「AI 投資分析演算系統」發明專利的金融科技公司。除被評為第二屆台大創創五強新創團隊外,更入選美國矽谷 Fenox 新創企業世界大賽前 10 強。

好好投資持續受投資人青睞,在 2 年內突破 8 倍成長,2018 年 6 月獲得 Pre-A 輪融資美元 100 萬,資本額持續成長中。在營運策略方面,共同創辦人楊少銘表示「新創企業要有『築牆』的能力,透過持續創新才能穩固公司發展,好好投資透過AI投資分析演算系統『發明』專利建立出技術高牆,兩位創辦人的金融背景更能快速找到實務痛點,更能促進高門檻的金融與科技產業結合,近期也持續招募擴張,正在慢慢建立出『人才』的高牆」。

好好投資於成立至今持續引領金融科技產業創新並招募優良人才,目前規模已達 13 人。選材上,好好投資共同創辦人楊少銘表示「身為一個新創公司,好好投資目前只找有經驗的資深級以上夥伴,主要訴求是即戰力,因正處在創業初期,培育人才的任務會安排在公司上軌道後的下一階段任務。」

楊少銘再強調,「新創公司在選才時應特別重視誠信與品行,除了重視當下的能力外,更要有長遠的眼光,嚴選初期夥伴才能幫助新創公司持續成長。」用人方面,「新創公司的使命是創造新的價值,不能只複製現有商業模式,因此要更慎重的考量人才配置。」楊少銘說「我統計過一週時間,有 10% 時間花在與現有員工面對面,了解有沒有用對人、擺對位置、夥伴們工作是否滿足、能否發揮所長?另有 25% 時間安排包括招募、面試以及與外部合適的人才接觸,持續發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