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蔡崇信的三重生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1 日 17:21 | 分類 公司治理 , 名人談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阿里巴巴蔡崇信的三重生命


阿里巴巴集團 CEO 張勇最近發表的「組織升級」全員信裡,有條資訊值得注意:阿里巴巴首席財務長(CFO)武衛(Maggie Wu)兼任集團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向張勇匯報。

張勇在信中感謝集團副主席蔡崇信(Joe Tsai)從無到有搭建阿里巴巴的投資體系,為阿里巴巴今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保障。「以後 Joe 會繼續協助 Maggie,幫助投資團隊更成長」。

這意味著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之前,阿里戰略投資團隊的搭建者、掌門人蔡崇信完成工作交接,具體業務職務結束。

在阿里巴巴,任何人都有可能因外在因素「退休」,只有馬雲和蔡崇信這兩位阿里永久合夥人例外──除非他們自己選擇。關於這個神祕的領導者, 外界有很多封號,「阿里的二號人物」、「阿里財神爺」、「馬雲背後的男人」……他主導阿里巴巴過往里程碑性投資購併運作,一手建立阿里的投資帝國。

長期以來,馬雲都是阿里在公用領域的象徵和代表,但蔡崇信就像河床的另一面,在人們目光未及之處,同樣影響阿里這條河的流向。

根據阿里最新資料,儘管蔡祟信持股比率由 2018 年的 2.3% 降至 2.2%,仍是阿里排在軟銀、Altaba、馬雲之後的第四大股東。

阿里財神爺

蔡崇信的祖父曾從浙江南潯輾轉搬至台灣,蔡崇信在台灣出生,後來赴美讀高中,拿到耶魯大學經濟學士及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當過企業律師和私募基金高層。他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 1999 年放下 70 萬美元年薪的投資機構工作,加入前途未卜的阿里,成了月薪 500 人民幣的「超級 CFO」──那時阿里巴巴只有一個剛上線的網站 Alibaba.com。關於這個選擇,他後來在耶魯商學院分享時,總結為「投身阿里的風險和回報不對稱,機會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回報很大,值得一試。」

蔡崇信是當時阿里最早期成員裡,唯一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也是第一個有專業投資背景的資深投資人。當時阿里巴巴甚至沒有現代公司雛形,蔡崇信一點一滴從最基本的「股份」和「股東權益」開始教,接著又幫創始的「十八羅漢」擬了股份合約,才讓阿里巴巴真正開始正規運作。

蔡崇信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就是為阿里找錢。

加入阿里兩個月後,蔡崇信就從高盛謀得第一筆 500 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投資機構還包括蔡崇信的老東家 Investor AB。當時馬雲 50 萬元創業基金已所剩不多,而高盛這類國際一流的投資機構願意投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阿里,蔡崇信起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的增資難題出現在 2000 年。適逢美國網路泡沫破滅,人民幣基金也遭受重擊。馬雲和蔡崇信找上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後者想用 4,000 萬美元的投資換取阿里近一半股權──這個融資額對當時的阿里來說如同雪中送炭。「見過大錢」的蔡崇信兩次拒絕了孫正義,最後只接受 2,000 萬美元入股投資。那個寒冬之後,大批中國網路公司「失血而亡」,軟銀這筆錢不僅讓阿里過冬,還保全了阿里股權不被稀釋。

之後蔡崇信再次為阿里籌資 8,200 萬美元,合併雅虎中國,讓阿里有充足資金構建淘寶網,成為之後阿里商業帝國版圖展開的重要支點。

既精通法律又精通財務的蔡崇信,除了幫阿里巴巴找錢,還幫阿里巴巴花錢。正是他,一手奠定了阿里投資的基礎。

外界一度認為騰訊是一家投資公司,其實阿里也一樣──去年阿里巴巴 2018 全球投資者大會,武衛表示阿里巴巴已進行 800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根據阿里 2019 年 Q1 財報,單從數字來看,阿里投資收入在該季超過了騰訊。報告期內,阿里利息和投資收益為 186.65 億元,這個數字是淨利潤的 72%。

阿里資本成立要追溯到 2008 年。當時出發點是財務投資,而戰略投資稱為戰略合作,分散在各業務下。從 2013 年開始,馬雲表示阿里巴巴將透過收購與購併壯大競爭力,鞏固業務邊界。也就是說,阿里的投資邏輯開始由財務投資轉為戰略投資。

(Source:阿里巴巴)

如果說馬雲是為改變奠定基礎的人,那蔡崇信就是這次轉型的核心決策者。2013 年,阿里進行了成立 13 年以來最難的一次組織架構變革,戰略投資部跟隨獨立的阿里資本一起,劃入「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同年 4 月,蔡崇信卸任阿里 CFO,出任董事會執行副主席,主要負責集團戰略投資和投資者關係。在他主導下,阿里徹底放棄財務投資,走上強調業務耦合的戰略投資路線。第二年,集團層面的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共存的局面結束。

同時,阿里也不滿足於只當「Holding」公司,對所投企業股占比逐漸從 20% 提高到 30% 甚至更多。阿里投資的多數重要項目包括高德、UC 、銀泰等,都經歷少數股權投資、商業合作,再到被整體購併的命運。這也是人們常認為阿里的投資較強勢的原因。

很多時候,投資操盤者──蔡崇信會扮演達成控制後的標誌性舉動──進入對方的董事會。

微信問世的第二年,對社交心有不甘的阿里對陌陌先後投入 1,500 萬、1,000 萬美元後,仍不滿足,蔡崇信取代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進入陌陌董事會。

這幕在投資餓了麼時重演。2016 年,阿里成為餓了麼第一大股東後,蔡崇信進入餓了麼董事會。最終前後 4 次投資餓了麼後,成立獨立控股公司,口碑合併,打造成阿里區域生活服務的關鍵拳頭。

蔡崇信把投資購併看做圍棋遊戲,遊戲中把子放在棋盤上,可從任一點開始,任一點結束。「我們就是把正確的資產放在正確的位置,戰略投資和購併是贏得圍棋的一部分,為阿里建立長期戰略價值。」2018 年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日,又補充阿里戰略投資和購併的兩個核心目標:充實和完善公司核心業務的優勢;在技術領域做未來性的前瞻性佈局。

張鴻平後來回憶提到投資新浪微博時,蔡崇信擔任總指揮,「Joe 是非常敬業的人,半夜還親自用 Excel 做第二次投資相關的估值模型。」

公益基金主理人

就在馬雲宣布退休的前一個週五,素來低調的蔡崇信出現在浙江南潯小鎮。長期隱匿在媒體視野之外的「財神爺」,宣布設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個人公益基金。

早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馬雲和蔡崇信就拿出阿里巴巴集團總股本 2%,成立個人公益信托基金。2017 年底,阿里巴巴成立脫貧基金,宣布未來 5 年投入 100 億人民幣。馬雲擔任主席,4 位副主席分別負責一個領域。彭蕾關注女性創業脫貧,井賢棟負責環境治理和脫貧結合,張勇的目標是讓貧困地區沒有賣不出去的好農產品。

蔡崇信最有興趣的則在教育領域。在他看來, 教導、培育年輕人是最重要的事,因為這是國家未來。而教育脫貧不僅是需要幫扶貧困學生,也需要關注職業教育。

蔡崇信希望能打破傳統觀念,將體育融入教育。他認為,體育應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該像中國傳統理念分開來:「結合教育和體育,讓運動員也增加腦力和知識。在美國大學翹課或考試不及格,就無法參加比賽了,機制結合還是很重要的。」因此他樂意鼓勵學校把體育項目融入課程。

在中國並不重視體育的背景下,蔡崇信少見地把運動提到和教育同等地位,而這源於蔡崇信另一個身分:運動愛好者。

運動愛好者

這位低調的億萬富翁之前最引人矚目的收購,就是 2017 年買下布魯克林籃網隊(Nets)49% 股份。這支球隊在 NBA 最有價值的球隊排名第七,他也因此成為籃網 51 年隊史的第一位華人老闆。

早在收購籃網隊之前,蔡崇信就對體育有興趣。中學和大學時期,他都參加學校校隊,還曾代表耶魯大學曲棍球校隊參加美國 NCAA 第一等級賽事。

儘管購買籃網隊股份的是蔡崇信個人資金,但他對體育的興趣和投資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阿里文娛的投資。

蔡崇信曾告訴 PingWest:「投資籃網隊等於投資 NBA 在中國發展的潛力。我個人對體育的投資,跟阿里要做的一些事有可能結合,我對籃網隊的投資對阿里也有一些戰略性意義。」

2015 年,在他的運作下,阿里體育和美國 NCAA 冠軍聯盟 Pac-12 達成戰略合作,向中國獨家引進後者旗下足球、曲棍球等 175 多場賽事。蔡崇信親自主持啟動儀式,記者會開到一半甚至興致勃勃地換了球鞋,下場打球。

(Source:阿里巴巴)

運動員和投資人兩個角色在蔡崇信身上奇妙的融合。在大多數商務場合,一談到體育,蔡崇信整個人都熱情起來。他說,運動員和投資人一樣,是體力加腦力的結合。對運動員而言,在什麼時間點傳球、什麼時間點投球需要腦力,投資人除了體力,還需要經驗累積。網路業的投資人還要花時間學新東西,了解新用戶趨勢。

他喜歡一切運動,因為「運動很有對抗性,更重要是培養輸得起的精神,你不可能贏得每場勝利。」

這種競爭觀也貫穿蔡崇信的投資風格。回答 PingWest「創業公司獨立發展的理想重要嗎?」時,蔡崇信表示,不管有沒有被 BAT 投資,競爭永遠存在,這也是他身為運動員玩體育悟出的道理,「創業者不要怕競爭,最怕的就是一路保送,最後碰到困難時不堪一擊。」

這兩種身分又在蔡崇信身上互不打擾、達成平衡。蔡崇信是林書豪「最大的球迷」兼好友,「林書豪在哪裡打球我都看」,但談到林書豪轉隊,又表示「我必須尊重球隊管理層的決定」。

2019 年 1 月,以蔡崇信為首的投資集團宣布完成收購 WNBA 紐約自由隊;幾乎同時,他和馬雲共同拜訪了瑞士尼永的歐足聯總部。有理由相信,從阿里的具體業務撤離之後,蔡崇信將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體育。

蔡崇信是阿里為數不多沒有綽號的人。不管阿里內部還是媒體,都喜歡以英文名「Joe」稱呼他。這和注重綽號、學習「延安整風運動、抗日軍政大學、南泥灣大生產」和宣揚「政委文化」的阿里文化形成奇妙的衝突。

他始終將自己隔絕於媒體之外,只接受過極少數英文媒體採訪。在一次罕見的採訪中,他對《富比士》提到自己的角色和分工:「我以前是律師,懂得如何設立公司,並幫助公司籌集資本。我知道自己擁有其他人沒有的知識,所以他們在那方面很信任我。在我擅長的世界裡,我感到非常自信、非常自在。我沒有想過大包大攬,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