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Google 高層都聽他的!「矽谷總教頭」一堂價值上兆元的管理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3 日 12: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公司治理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賈伯斯、Google 高層都聽他的!「矽谷總教頭」一堂價值上兆元的管理課


約莫十年前,《財星》(Fortune)雜誌有一篇報導,講述只在矽谷圈內人之間流傳的祕密。這機密並不是什麼超級程式,或是爆紅產品,而是一個人: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

在矽谷這麼紅,想必是個厲害的連續創業家吧?錯!坎貝爾的前半生幾乎沒踏入過矽谷,而是一名美式足球教練。直到 39 歲,才轉職做廣告業務,後來陸續擔任手寫輸入電腦專用軟體公司 Go,以及理財軟體公司直覺電腦(Intuit)的執行長。

但他真正備受推崇的原因,是幾乎輔導過矽谷所有風雲人物,像是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在 1997 年重回蘋果,就是他陪伴賈伯斯,將蘋果從瀕臨倒閉重整到再見輝煌。

2002 年 Google 還只是新創公司時,也是坎貝爾陪伴幾個學生創辦人一起走到 Google 上市,其他還有 eBay 前執行長約翰‧杜納霍(John Donahoe)、Twitter 前執行長迪克‧科斯托洛(Dick Costolo)、現任 Facebook 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等,在《一兆元的領導課》(暫譯,英文書名為《Trillion Dollar Coach》)中,光是列出被他指導過的風雲人物,就花了整整一頁篇幅。

2016 年坎貝爾因病過世,現任 Alphabet 董事長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兩位 Google 高層強納森‧羅森柏格(Jonathan Rosenberg)與艾倫‧伊格(Alan Eagle)聯手訪談逾 80 位了解坎貝爾的人,寫下《一兆元的領導課》,希望能傳承坎貝爾的教練技巧。

領導者的職責:讓員工的生活變得更好

Google 內部曾去除管理職,當時擔任執行長的施密特認為,他們有最聰明的人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只要讓員工找尋自己有興趣的專案,不需要主管插手,自然就會看到績效。

但坎貝爾 2002 年受邀到 Google 擔任顧問不久,到處走訪各部門後,便向施密特說:「這裡需要主管。」施密特心想,你怎麼一來就唱反調,並對坎貝爾說:「我們運行這個制度一年了,一切正常。」於是,坎貝爾帶著施密特詢問工程師:「你想要主管嗎?」接連幾個員工都回答:「想要有人能幫我變強。」施密特才發現,他只想到員工能不能完成工作,卻忽略對方的成長需求,最後在 2002 年底 Google 恢復主管職。

坎貝爾有一句名言:「職稱讓你成為經理人,但部屬讓你成為領導者。」施密特認為工程師不需要主管,也能勝任工作,去除多層級,更有利於快速溝通,這確實做到一位經理人該做的事: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坎貝爾認為,讓員工認為跟你一起工作很有價值,才稱得上是領導者。想讓部屬感覺工作有價值,除了讓他們感覺到自我成長(幫員工變強),還得照顧對方情緒(工作不能受委屈) ,如此員工才願意跟隨你。

找到適合的人組建團隊,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

Google 變大以後,創業投資家雷姆‧希里蘭(Ram Shriram)曾表達憂慮:公司變大,問題也變多了,我們是否該多了解一點細節?坎貝爾回他:別擔心,我們已經有最好的團隊,他們會處理的。

身為經理人,總是練就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坎貝爾指出,領導者不分析問題,而是思考如何找到人,組建好的團隊,確保團隊有能力解決問題,尤其執行長更是如此。 所以他認為領導者要有先安排團隊、再處理問題的思維。

建立好的團隊,關鍵在於找到適合的人才。面試的時候,透過問題了解面試者的性格和價值觀。坎貝爾會觀察面試者的用語,會說「我」做了什麼,還是「我們」。如果是前者,他可能偏向個人主義,若是後者,表示他以團隊為先。

此外,坎貝爾還會在面試時,看一個人受不受教。羅森柏格憶起他在 Google 面試的最後一關,坎貝爾只問一個問題:「你願意虛心受教嗎?」羅森伯格回:「要看教我的人是誰。」結果,坎貝爾說了一句:「小聰明不代表什麼。」就離開會議室。

羅斯伯格驚嚇之餘衝出門外,請坎貝爾再給他一次機會,坎貝爾問他:「所以你想從教練身上學到什麼?」羅斯伯格在寫《一兆元的領導課》的時候回想,那瞬間就像電影常說的「改變人生的時刻」,幸運的是,他當時想起一位美式足球教練的話:「教練就是跟你說你不想聽的話、要你看你不想看的事,最後讓你成就你想成就的事的人。」

這個回答體現出願意學習的態度,才是坎貝爾想聽到的。對坎貝爾來說, 他只教導值得教導的人 ,如果不願意學習,就算是個天才,也寧可不用。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