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短多變長空,央行關注 3 件事防台美貿易失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4 日 9:2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不讓短多變長空,央行關注 3 件事防台美貿易失衡


美中貿易戰是牽動全球經濟局勢的重大變數,短期雖為台灣帶來轉單效應及台商回流潮,央行提醒,若台灣未能做好調整出口結構、嚴防洗產地等 3 件事,可能遭池魚之殃,意外捲入貿易戰紛爭。

今年 5 月,美中貿易戰烽火再起,美國對中國加徵懲罰性關稅,並擴大戰線至科技領域,大動作制裁華為,局勢相當緊張;儘管全球不確定性加劇,外貿表現受到影響,但台灣並非全無益處。

央行指出,美中貿易衝突促成政府吸引投資的良機,經濟部不斷上修台商回台投資的金額與件數,這將成為支撐下半年經濟成長的動能。

不過央行提醒,政府除了繼續協助產業深化自主關鍵能力、充實人才、妥善規劃土地及電力等資源,讓台商投資交出實際成績單,更要做好 3 件事,第一便是加速推動和美國簽署以自由及公平貿易為主軸的雙邊貿易協定,並以高質量的「台灣製造」取代「中國製造」,打開全球市場,趁勢調整出口結構。

其次,隨著台商陸續將海外供應鏈移回國內,帶動部分對美產品出口大增,據財政部最新出口統計,在主要出口市場方面,5 月持續對美國表現獨強,5 月及前 5 月出口分別創歷年單月及歷年同期新高,對其他市場出口則普遍衰退。

央行憂心,2018 年美國對台灣貿易入超已達 155.2 億美元,如果台灣對美國出口持續擴增,將有觸及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第一項門檻──對美出超逾 200 億美元,而再度被列入觀察名單的可能;此外,美國也可以援引 301 條款,調查台美是否有不公平與非互惠貿易行為,進而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央行強調,台灣多項對美出口商品都有成長,但出口結構應避免再度出現過度集中單一市場的現象,以防台美貿易失衡持續擴大。

第三,兩岸貿易往來密切,外界擔憂中國商品可能在台灣洗產地,將 MIC(中國製造)洗成 MIT(台灣製造),央行也表態應嚴加防範,直指政府應將越南的情況視為前車之鑑,對違規轉運或更改產地行為加以嚴格監控。

去年 5 月,美國商務部表示,自越南進口但使用中國原產鋼材,已經違反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設立的反傾銷與平衡稅規範,美國海關將對從中國進口原料的越南鋼鐵產品重課反傾銷稅及平衡稅。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Flickr/401(K) 2012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