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外送 App 土洋爭霸,搶賺 225 億「懶人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11 日 10:00 | 分類 共享經濟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美食外送 App 土洋爭霸,搶賺 225 億「懶人財」

台灣人的生活,似乎愈來愈離不開「外送大軍」了。

走在路上,只是等個紅燈,仔細看看身邊,可能左邊一台粉紅色的 foodpanda(空腹熊貓),右邊是綠色的 Uber Eats,後方還停著戶戶送(Deliveroo)和本土的有無快送機車。

正午時分,幾個同事呼朋引伴,打開手機外送平台 App,點了幾杯鍾愛的珍珠奶茶,20 分鐘後,沁涼飲料就送到辦公室。

半夜 12 點,飢餓感襲來,以往可能摸摸鼻子洗洗睡,現在外送平台多了消夜場,不叫點食物,好像虧待自己。

連滑個 Facebook,都逃不過外送軍團包圍。有粉絲團 po 出整排 foodpanda 機車,齊聚手搖飲店外等候取餐的照片,惹得網友紛紛留言:「這根本車聚吧!」

事實上,餐飲外送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麥當勞、肯德基、PIZZA HUT 或便當店,很早就有外送。但這次,外送大軍代表的意義,很不一樣。

手機 App下單  美食就送上門

「台灣餐飲電商化了,」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點出關鍵。

過去,外送是消費者用電話訂餐,餐廳再送餐給消費者,如今的餐飲電商化,則是消費者透過手機,進入各餐飲外送平台的 App,就能點餐。下單後,透過 AI 運算系統,平台會將訂單分配給有餘裕接單的外送員,消費者只要人在家中坐,美食便會自動送上門來。

台灣市場雖小,卻具備適合發展外送的條件。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自 2009 年起,台灣餐廳和旅館消費在家庭支出中節節上升,2017 年占比 12%。

以台灣一年 4,500 億元的餐飲產值、外送約占 5% 的比率來看,高達 225 億元。李世珍補充,台灣人愛嘗鮮、對新科技接受度高,以及行動支付普及等因素,更將外送平台推了一把。隨處可見的機車,則提供外送平台足夠的勞動力。

德美英來台插旗  搶占商機

為了搶攻台灣商機,德商 Delivery Hero 收購的 foodpanda 最早於 2012 年來台;2016 年美國 Uber Eats 攻台;2018 年底,英國的戶戶送也登台了。

至於由信義房屋投資、本土聲量最大的有無快送,於 2016 年成立,看好社區經濟一年有 2 兆元的潛在商機,與快遞業者合作,號稱連隔壁美味的滷味、便當、小吃,都能快速送到消費者手上。

台灣外送成長力道的確驚人。foodpanda 台灣區執行董事總經理方俊強表示,去年底和剛進台灣相比,使用 foodpanda 人數成長了 35 倍。今年上半年訂單和去年同期相較,也成長 15 倍。

Uber Eats 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則透露,今年第一季,Uber Eats 合作餐廳已超過 6,000 家,是去年同期的 2 倍,平台活躍用戶和外送趟次,也成長 3 倍。

戶戶送雖然在台發展不到 1 年,訂單增速卻比香港快上 5 至 6 倍。

「現代人的生活和手機綁在一起,台灣和所有城市一樣,叫過一次外送,叫下一次的機會高很多,」戶戶送香港暨台灣區總經理羅家聰笑稱,2 年前,一個消費者平均每月叫 2 次外賣,如今已提高到 5 次。

餐廳爭取曝光  成合作主因

餐飲電商化後,餐廳業者與平台合作的首要誘因,是爭取曝光與加強行銷。

北軒企業集團台灣區資深營運副總裁李宏智提到,旗下的連鎖美式星期五餐廳(TGI Fridays)加入外送行列,未必能增加多少業績,「但餐廳要跟著趨勢走,不斷提醒消費者 Fridays 的存在」。

去年底開幕的文青鹹酥雞品牌「鹹酥李」,一開幕就和 Uber Eats 合作,一來看中消費者多,二來則是為了快速讓市場認識品牌。鹹酥李共同創辦人李書賢指出,新上架商家在平台上會優先曝光,享有一段蜜月期,「等於多一種行銷方式」,結果證明,鹹酥李和 Uber Eats 合作成效不錯,外送業績已占 2 成,服務範圍也拉長。

還有飲料業者透露,自己一直有外送服務,但大批消費者黏著在外送平台上,導致品牌必須與外送平台合作。

何況對沒有預算數位化的中小型餐廳來說,和外送平台合作,可以從中獲取消費者數據,幫助擬定策略。

經營超過 20 年的老店添福麵館,剛加入 Uber Eats 不久,一天平均多了超過 60 張訂單。老闆劉致增認為,Uber Eats 提供的數據分析,可以做為擴點、菜單設計的參考。而藉著 Uber Eats 的曝光,新開店家不需要找在最精華路段,反而能開在租金較低的巷弄內。

顧客挑便宜  無品牌忠誠度

平台數據也能給予業者建議,假設炸雞、可樂的組合訂單較多,或許菜單排序可以往前。李書賢就發現,會叫外送的消費者,多為目的型消費,因此鹹酥李在 Uber Eats 上,多了店內沒有的套餐選擇。

既然餐飲電商化,若以零售電商的邏輯思考,各大外送平台是否能針對消費者數據,做出個人化推薦?

「飲食是一件很任性的事,今天吃了火鍋,明天未必想再吃。或當下想吃炸雞,推給我牛肉麵也沒用,」iCHEF 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認為,除非還有消費者更全面的其他生活資訊,否則各大外送平台很難根據訂餐數據,做到個人化推薦。

Uber Eats 也注意到這件事。剛在香港舉辦的「Future of Food 2019」餐飲科技高峰會,宣布 Uber Eats 未來將和穿戴型裝置結合,例如知道消費者正在健身,便能相應推薦高蛋白食物。

市場競爭者眾,各大外送平台想做出差異化,其實不太容易。「你現在叫各家外送,送過來沒有太大差別,(消費者)不易產生忠誠度,」程開佑指出,外送市場仍在補貼燒錢階段,消費者多是哪裡便宜哪裡去。

雖然各外送平台會以較低抽成,積極簽下「獨家餐廳」,藉此吸引消費者。但對消費者來說,想吃什麼,就去哪個平台,未必能真正加強忠誠度。平台後勤、客服、外送員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和美食店家使用意願。

這場外送大軍競賽,才剛開打,還沒那麼快分出勝負。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