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市占率死亡交叉,國產車下一步該怎麼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12 日 8:30 | 分類 國際貿易 , 汽車科技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面臨市占率死亡交叉,國產車下一步該怎麼走?


國產車為搶救國產車市占率面臨死亡交叉,立法院日前通過 9 項關鍵零組件進口降稅法案,但降稅利多如何運用卻引來政府與業界想法不同調,國內智庫分析師拋出解方,讓車廠推平價版、安全特仕版等不同版本,前者將降稅利多反映在售價,後者則是加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來增進產品競爭力。不過,長期而言,除了電動車、自駕車是國內汽車業未來在全球市場扳回一城的契機外,在零組件領域,也必須加強國家隊整合,甚至可主打國家品牌形象吸引採購,未來是機會與挑戰兼具。

缺整合技術、市場規模小,國產車市占率面臨死亡交叉

台灣汽車工業始於 1950 年代,政府也透過輔導、法規,包括管制進口、高自製率、高關稅及國產化等方式扶植,但時至今日,國產車卻面臨市占率將被進口車超越的危機,今年 1~11 月國產車對進口車市占率來到 51% 對 49%,讓業界人心惶惶,而國產車競爭力不足,至少與兩大因素有關。

首先,雖然政府多年大力扶植,國內汽車產業也確實累積了豐厚的零組件能量,不過,台灣卻始終無法將關鍵的引擎零組件整合能力掌握在手中。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謝騄璘說:「把引擎的這個大的次系統拆開來看的話,超過一半以上到零組件,台灣都能夠生產,但是日本聰明的地方是在於他們不告訴我們整合的技術,他只告訴我們個別零組件生產的規格、一些驗證的流程,如何把它整合跟整合之後要測試哪些項目,他們都不跟我們說。」

第二,受限於台灣市場胃納量小,採購規模不如其他國家市場,使得產品改善速度相對比日系、德系等大廠來得慢,同時,全球大廠興起車型模組化、零件共用化、特定車款集中生產的趨勢,如此可將單一訂單採購量拉高,進而增加與上游供應鏈的議價空間,再將省下的成本挹注在加裝安全、娛樂設備,以增進產品競爭力,這是台灣國產車天生難以擁有的優勢。

零組件降稅利多怎麼用,降價還是拉高產品競爭力?

眼看市占率將抵達死亡交叉點,台灣區車輛公會盼與政府攜手共度難關,且在公會四處奔走下,立法院財委會 4 日初審通過 9 項關鍵零組件進口降稅法案,不過因有待朝野協商,恐難以在本會期三讀通過。

協商的爭點在於降稅利多怎麼用,政府希望能夠回饋給消費者及勞工,但看在公會眼裡是技術性干擾,且邏輯不通。台灣區車輛公會理事長蔡文榮說:「怎麼會是說,你拿到好處你要去降價然後給員工,那都拿出去我還是跟原來一樣,那還是死路一條,對不對,你給我這些優惠我想辦法來提升我產品競爭力,這才是一個正向循環。」

對於雙方歧見,經濟部長沈榮津允諾協調,希望以智慧,在車廠競爭力、車廠員工、消費者之間取得三贏。然而兩種主張都有道理,可能的解方之一,是由車廠推出不同版本調和。謝騄璘說:「有降價空間的這一塊,或許可以稱之為他是超值版,這個是可以對應到有入手價格考量或是希望有一個超值、平價車款來符合生活需求,可以優先朝這個方向做考量。在這樣價格很優惠的基礎下,他可以加裝國產相關 ADAS 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他搞不好就變成是一個國內一個安全特仕版,所以用這樣子的方式,其實是有機會把這兩個想法同時結合起來。」

國產車仍有未來,機會與挑戰兼具

短期內,業界或許可藉由零組件降稅來獲得喘息空間,不過,長期來說,仍是得要積極改善體質、做轉型升級,經濟部長沈榮津也點出未來三大挑戰,包括電動化、智慧化、共享經濟。

其中,政府以國家隊、產業聯盟形式全力衝刺電動車、自駕車發展,這是未來台灣汽車產業迎頭趕上的契機,例如首部國內自研自製的自駕電動小巴 WinBus 就預計 2021 年完成試驗、量產;另一方面,隨著環保法規趨嚴,電車及油電混合車銷售逐漸開出紅盤,需求逐漸提升下,也有助於和原廠洽商將相關車款拉到台灣生產,可望藉此慢慢形成供應鏈、售後維修體系。

零組件方面,基於多年累積的零組件生產能量,政府可深化國家隊業者間的合作,以截長補短整合,並主打國家品牌形象「Taiwan Inside」增加採購吸引力。至於共享經濟衝擊,分析師則認為,共享經濟可與自駕車結合,來解放車子的使用時間,增加運力,因車子全天候營運,零組件耗損增加,衍生汰換、維修保養需求,這也是台灣優勢零組件能夠把握的商機。

國產車現階段面臨發展危機,有賴政府以智慧思考短、中、長期對策,未來雖有挑戰,但也有機會破繭而出,闖出一片天。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總統府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