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台灣 30 年來難得的轉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16 日 8: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中貿易戰:台灣 30 年來難得的轉機?


根據台灣經濟部的統計資料,台商於 2019 年前 10 個月的回流資金已達台幣 7,000 億元,約 230 億美元規模,將能為台灣創造近 6 萬個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台灣同期批准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有 79 億美元之多,與去年相比整整上漲 9.37%。

不僅如此,美國的東亞事務、商務部、農業部三大政府機構,還在 2019 年 10 月 17 日時聯名致信給美國的前 500 大企業,鼓勵他們透過共同價值觀,並與台灣建立強有力的雙邊關係,提供台灣更多的業務機會。

從以上這 3 件事來看,毫無疑問中美貿易戰對台灣而言,是 30 年來前所未見的極大利多。外國直接投資增加、台商資金大舉回流、台美關係改善,這都將使台灣國民所得成長,以及股市於未來 4 年內站上 2 萬點的夢想更有機會成真。

當龐大投資金額將陸續流入台灣時,台灣不僅像過去只為加工出口基地,反倒該藉著像 Google、Facebook 這些高科技行業來台投資為槓桿,為台灣產業升級帶來拉抬效果。筆者認為台灣政府更可從綠色產業優惠政策出發:積極鼓勵商用英語、英文契約官方化、軟體開發大眾化、軟體產業稅率前面稅率減免優惠,讓未來產業發展的目標更明確,達到產業升級。如此一來,台灣國民所得上漲 1%、台股未來 4 年站上 2 萬點,就不是單純的夢想了。

中美貿易戰與台資回流

2018 年 3 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在同年 8 月針對 5 千億中國進口商品的 2 千億,課徵高達 25% 關稅,開啟美中貿易戰。經過整整一年談判後,雙方並沒有取得共識,因此川普政府於 2019 年 5 月又宣佈將對剩下 3 千億進口商品也加課 10% 關稅。貿易談判的不確定性,加上 6 月後的香港反送中事件,都直接導致中美關係更緊張。

從貿易戰開打以來,似乎雙方都相當積極想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然而兩國衝突涉及的層面,早已不限於貿易問題本身,而牽涉到金融、科技、軍事甚至到意識形態,所以美方除了檯面上正式貿易談判,也逐漸將引領全球的產業鏈與中國脫鉤。

由於美國企業目前在中國的勞動成本不如周遭的東南亞國家便宜,若是中美關稅壁壘長期持續,逐漸增加的生產成本與沉重的關稅壓力,不僅會讓這些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可能造成虧損,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中國為生產重心的美國企業開始選擇外流,尋找其他生產基地建構新的全球化產業鏈,甚至回流至美國本土,並以自動化人工智慧及現代化製程提升整體產能效率。

當然對這些企業而言,過去對中國產業鏈經濟的依賴度很深,想脫鉤起碼也要有 1~2 年時間才能完全擺脫。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一年半內,許多美、日、韓、台企業都開始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生產;最明顯的例子即是透過鴻海代工的蘋果,2019 年 10 月就傳出印度工廠能量產 iPhone 的消息,如果連蘋果這麼大的企業都開始準備與中國脫鉤的計畫,那就更不用說其他中小企業會如何行動了。

即使本來在中國擁有廣大廠區、出口美國不少商品的三星,仍要面對抉擇,所以三星基本上也已從中國撤出,日本企業更是大規模撤往東南亞,而 2018 年還在觀望的美國企業,大部分也於 2019 年開始撤出。

國際跨國企業收掉這些中國廠房,與台灣最大的相關性就在台灣也是產業代工重鎮,可看到過去 20 年來,台灣、美國、中國長期處於三角貿易關係,基本流程就是美國企業於台灣出單,然後轉至中國生產。

比如鴻海就是很經典的例子,眾所皆知,鴻海在台股是市值數一數二大的企業,但事實上,台灣員工可能不到 1 萬人,中國工人卻超過 100 萬,也就是每年創造龐大產值的鴻海,實際帶來的就業機會全都留在中國;但這件事也代表當代工產業鏈發生改變時,受影響最深的自然是中國,因此對台灣而言,必須更強化自身為重要研發、高階產品製造基地的角色定位。

從上述各種跡象可看出,台商資金回流的趨勢在 2019 年開始大幅顯現,這是為了因應中美貿易關稅戰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 6 月以後,發生超乎眾人預期的香港反送中事件。

香港反送中事件發展持續惡化時,NBA 火箭隊經理在個人 Twitter 發表挺反送中的言論而遭政治霸凌,還有《南方公園》調侃中共遭政治下架等事件,一下子引爆美國本土的民族主義。美國上傳的個人意見發表在 Twitter 軟體,卻被另一個國家以市場要挾,要求美國球隊經理為個人意見道歉,更何況 Twitter 還是中國禁止使用的軟體之一。一連串事件不僅激起美國人同仇敵愾的意識,也強化美國大眾對國家資本主義霸凌的強烈反感。美國副總統彭斯 10 月的演講,更直接點名 NIKE 和 NBA 為例,說:「與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和沉默其言論自由的同時,NBA 的行為彷若此獨裁政權的子公司」,諷刺 NIKE 一向都以有社會影響力的良心企業自詡,為什麼面對中國霸權主義時,就為了企業利益低頭?對一向抱持民主自由意識形態的美國而言,一旦讓傳統的反共意識型態升級為反對獨裁意識形態霸凌的主流民意時,貿易戰極可能隨時升級為全面性冷戰。

由於香港反送中人權情勢危急,美國參眾兩院於感恩節前快速且無異議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香港法案並非只是單純的政治宣言,而是具經濟議題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國務院每年審查美國在貿易方面賦予香港的特殊自治地位的優惠貿易條件,此地位與中國的關係是分開的,一旦「一國兩制」不是選項,美國可直接撤消關稅優惠並對迫害人權的官員施予經濟制裁。由於香港可發行固定匯率港幣,有高達近 4,500 億美元外匯存底,更有近 70% 外國直接投資經由香港進入中國,一旦喪失關稅最惠國待遇及固定匯率的紅利,資本市場不信任度極可能導致香港自由港的資本朝全球流竄,讓全球資金重新洗牌。

當前的國際局勢,很多問題本來中美貿易戰就能解決,但如果雙方升級為全面金融戰、科技戰,甚至是冷戰,這就與原來的貿易戰不太一樣。因一般而言,貿易戰屬於經常帳,也就是你給我多少貨、我給你多少錢,物物交換或以物換錢的意思;但資本帳則是除外匯存底外其他有關資本運作下信貸結構。舉例而言,像現在中國有 3 兆外匯,前幾年甚至有 4 兆,可是實際上,當中國國營企業及大型民企,在全球做一帶一路投資或併購其他國際企業時,以信用擔保所融資借來的錢不一定會顯現於外匯存底,在美元體系下,自然是美國佔上風。

在中美未來可能的冷戰對峙局勢下,最大的受惠者非台灣莫屬,因為台灣是目前華語區域唯一民主與自由兼具的主權地區,對民主陣營而言,無所謂意識形態的威脅。本來民主自由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對經濟的影響很有限,可是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的局勢下,反而變成可用來換錢、提升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由於台灣是全球代工產業鏈相當重要的一員,產業有將近 40% 屬於所謂的科技、電信業;在美國也是占比將近 30% 的主流產業,所以如果能由美國繼續帶領台灣產業,而不再只像過去 20 年三角貿易關係,大部分只是美國與中國來往的轉口貿易站,那麼對台灣產業升級的拉抬效果肯定比以前更好,更能確保未來中美冷戰時期取得重要地位,為長期低迷的經濟帶來更多成長動能。

至於什麼叫可以換錢的機會?指的是對外貿易與直接投資的提升,更重要是新技術轉移、開發、創造。正如同前面所提到,美國政府要求國內 500 強企業都來台灣直接投資,如 Google、Facebook、微軟、美光 在 2019 年都開始大規模投資台灣,尤其美光更已答應要投資台灣 400 億美元。

當龐大投資金額陸續流入台灣,台灣不僅像過去一樣只是加工出口基地,反倒該藉著像 Google、Facebook 這些都是高科技行業的來台投資做為槓桿,為台灣產業升級帶來的拉抬效果。筆者認為,未來 10 年全球科技發展方向不外以 AI 為主導的自動化與以區塊鏈為考量的去中心化,兩者皆與軟體開發及創新有關。台灣政府可從既有的綠色產業優惠政策方向出發:積極鼓勵商用英語學習、發展英語特考公務員檢定、承認英文契約官方化、軟體開發產業稅率減免優惠、達到軟體開發大眾化,讓未來產業升級的目標更明確。如此一來,台灣國民所得上漲 1%、台股未來 4 年站上 2 萬點,就不是單純的夢想而已。

以軟體開發為優先的綠色產業升級政策

台灣目前的轉機關鍵在於兩件事:第一是金流,第二是人才。

以金流而言,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到 2019 年 10 月為止,台商回流資金高達台幣 7,000 億元,約 230 億美元,估計整個 2019 年至少會有 250 億美元台資回流,直接投資的金額也較去年多將近 10%,直接投資的部分肯定會帶動台灣的工作機會,但台商回流的資金就較難掌控,可能只是暫時回流,之後再轉投資到東南亞或歐美地區,甚至在台灣以投資為名義,變相炒作房地產。所以回流的資金若能以產業升級為目標予以輔導,而不僅為過去尋求低成本的代工模式,那麼回流資金不僅可為台灣帶來超過 20 萬個工作機會,更能培養一批新的菁英人才。

很快計算一下,以目前估計整個 2019 年回流的資金總值約 250 億美元來看,若以半導體產業類似台積電的資金營業結構代表,應有 8% 也就是 20 億美元可用來增加工作機會,以目前台灣 2 萬 5 千美元的人均 GDP 估算,可多雇 8 萬名員工,為台灣增加 0.3% 國內生產總值。

不過如果回流資金投放產業由半導體轉移到金融業,由於人員需求量相對上升近六成,也就是 12 萬個工作機會,創造的 GDP 產值也相對提高。更有甚者,如果全部投到軟體開發業,那麼多創造的 25 萬工作就可拉抬超過 1% 國內產值成長。獎勵軟體開發優惠政策顯然成為最有效的產業升級辦法。如果能從 25 萬個工作機會培養出 10%,也就是 2 萬 5 千個菁英進階人才,那麼台灣產業升級就自然達成,且產業升級關係菁英人才的引進與教育,刻不容緩。

目前美國流入的直接投資,像美光、Facebook 等,有機會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做到產業升級,增加更多像台積電的企業。台積電目前市值達台幣 7 兆元,約 2,400 億美元規模,即使放到美國前 500 大企業排名也是 24 名,規模等同英特爾。台積電的表現之所以這麼出色,也是受惠於台美的互信基礎,美國非常相信台灣晶體製作,不需特別擔心所謂的商業間諜,這也是台灣很大的契機,因除了台灣的科技產業可以這樣做,其他周邊相關聯產業都能連帶升級。尤其目前全球有關人工智慧及自動化趨勢不斷上升,這些相關軟體產業的進階人才,更將成為未來產業升級的關鍵。

如上述所言,針對進階人才的培養,如果能著重與自動化有關的相關軟體產業,有一定程度的引進與培訓,不僅可拉動台灣的國民產值,更可拉抬台灣股市,甚至讓台灣企業走向全球,到美國上市。

如果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受質疑,台灣的金融產業自動化更有機會一起提升。台灣官方應定期關注回流台商及全球招商引資的獎勵與成果報告,推斷未來台灣國民產值增長,再推算台股的上升機會。

產業優惠政策的最大風險是政治尋租

產業優惠政策有一系列相關策略及執行面:包括公共和私營部門溝通,透明度和問責制;必須有明確目標,評估技術和退出策略的政策與時程規劃;政策學習和政策實驗管理沙盒 ; 強大的執行機構;新聞自由。最大的風險來自政治尋租:利用計劃及執行過程的公權力謀求私人利益極大化。

雖然上述所提皆與台灣未來產業升級有關,但因美股與台股的關聯越來越緊密,看待美股的走向,對台灣資金而言,也是很好的雙向交流。

(本文作者為洪哲雄博士為美國 UCSD 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日本野村證券、美國花旗銀行及帝國儲貸等機構。現為 Beyondbond 之財務科技投資顧問公司執行長;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