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 97% 上市櫃公司能見度不足,讓隱形冠軍被世界看見的機會在哪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22 日 12: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逾 97% 上市櫃公司能見度不足,讓隱形冠軍被世界看見的機會在哪裡?


中小企業曾經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經濟奇蹟的最大功臣,但如今國際大企業憑藉著資本市場力量,在全球搶市占、爭奪話語權;相形之下,台灣產業仍有超過 97% 為中小規模,加權股價指數權重集中在台積電等前 17 大企業上,剩下 800 多家上市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都不到 1%,占比也超過 97%,可見台灣中小企業過多,不管是營運效率還是國際能見度都不足,未來勢必要經歷一波重整。

業界人人心知肚明,台灣從製造業到服務業,都需要購併,因為企業購併能增加產品組合、擴大國際營業規模與市場能見度,進而進入高規格市場,引進大型法人資金,持續把企業做大。「但台灣人太喜歡當老闆了,除非買方有足以服人的威望,否則誰都不想賣。」一位購併律師觀察。

企業頻購併  鞏固市場地位

性格堅毅、資本雄厚又極懂財務操作的企業主,當然可以像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一樣,幾乎一年併一家,去年君耀-KY,今年則是基美(Keymet);而旗下泛國巨企業更是股價到一定水準就發動購併,策動奇力新併美磊,帛漢、智寶併入凱美,在在鞏固國巨在全球被動元件的市場地位。只是,這種模式槓桿操作難度高,且多起非合意購併下來,引發的爭議也不小。

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見首圖)則以產業控股的模式,走出了另一條路。「我的模式就是大聯盟大艦隊,可以減少品牌、製造不同思維人的摩擦力。」陳其宏觀察台灣太多中小企業,「但如果企業要邁向百年永續,資源和規模很重要,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

陳其宏舉例,一家 200 人以下的中小企業,養 50、60 個研發人員,人事成本就要 1 億元,一年開發 1、2 個專案,就已經很緊了。然而,佳世達資本額近台幣 2,000 億元,聘了 2 萬名高學歷的科技人才,養了 2,000 名研發工程師,過去只為集團服務,如今陳其宏將策略大轉向,把人才、資源平台對外開放,歡迎中小企業取用。

「你要研發我給你研發,你要製程我給你製程,你盡量開規格,我們合理收費,人不用你養,在不違反上市櫃公司法遵、關係人交易、使用者付費前提下,都歡迎加入這個大聯盟。」陳其宏強調。

共享平台  帶動產業鏈轉型

又或是小公司常有資金借貸需求,向銀行借錢利率高,還要拿身家性命畫押,但大型企業的無形競爭力之一就是議價能力,向銀行借款可拿到很低的利率,一旦開放出去,發展成供應鏈金融,雙方都能獲益。

陳其宏說:「加入聯盟後,公司營運若有改善,更願意讓佳世達進去幫忙,就可以賣一些股票給我們,主導權仍在企業主手上,佳世達幫你打工;再下一階段,就可以更緊密地形成聯合艦隊,也就是產業控股公司模式。」

「我們談的不只是明基佳世達一家企業的轉型,而是希望利用這個平台,把全台灣的隱形冠軍都吸引進來,真正帶動整個台灣產業價值鏈轉型。」陳其宏同時依據資通訊應用場景分成智慧工廠、智慧商店、智慧能源、智慧醫院等 6、7 個領域,談合作和購併時,就不會重複,成員彼此也就不需比較競爭。

從 2014 年至今,在佳世達大聯盟中已有 40 幾個成員。今年聯合艦隊再新增其陽、聚碩、勝品、羅昇,新事業持續增長,11 月營收創同期新高紀錄,股價也衝上近期高點。

▲ 日月光、矽品合併後成立的日月光投控,董事長張虔生(左二)和營運長吳田玉(右二)把台灣晶圓封測實力極大化。

產業控股 3 模式  日益成熟

「醫材應該最有機會往產業控股模式走」,陳其宏期待,2022 年醫療與解決方案要占整體集團營收 5 成,以佳世達去年全年營收 1,559 億元來看,醫療與解決方案屆時營收將上看逾 770 億元。

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曾專文分析台灣「營運控股」、「投資控股」與「產業控股」的發展模式與性質。他指出,過去企業發跡,往往是靠某一產品起家,其後拓展業務,或轉投資子公司,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跨越多項產業領域的集團,而最早的旗艦公司便發揮了母雞帶小雞的控股公司角色,兼具「經營事業」和「投資控股」雙重角色,學理上應稱為「營運控股公司」,而持有子公司的股份若未逾 20%,也不需下市。

純投資控股公司,一開始多屬股東個人為了節稅而設的私人投資公司,非金融產業的「投資控股公司」很少能掛牌上市,主要與台灣證券主管機關認為「投資控股公司」本身沒有經營實業,組織疊床架屋,有買空賣空之嫌,因此一直不希望「投資控股公司」上市櫃。

這個潛規則,直到金融控股公司興起,2000 年台灣企業紛紛外移生產基地,政府擔心台灣經濟有日益空洞化的危險,喊出「根留台灣」的口號,才開始有較多上市企業為響應政府政策轉型控股模式,和桐就是首家。

2005 年,國內第一大 IC 通路商世平與第三大 IC 通路商品佳,以換股模式成立大聯大控股,並持續合併多家 IC 通路商擴大公司規模,目前大聯大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一的 IC 通路商,也成為台灣最成功的產業控股公司,外資法人持股超過 3 成 5。

大聯大制霸  台灣成功案例

除了大聯大和佳世達之外,近兩年幾起購併案也與成立產控相關,包括日月光投控、永崴投控和聯合再生能源。

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理事長陳春山指出,單純的合併最後只能留一個人當董事長,彼此摩擦力就很大,產業控股雖然會讓消滅公司下市,但能維持各自的經營團隊和差異化,更能長久經營。Google 於 2015 年就重整成控股架構,讓 Alphabet 成為上層公司,底下廣納 Google 等 13 個品牌業務,自負盈虧,若失敗又不至於牽連其他業務發展,要發動國際購併也會更有彈性。

▲ 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奠定台灣產業控股的發展模式,讓中小企業力量得以整合擴大。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