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靠擰毛巾保獲利,台廠供應鏈仍被景氣拖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20 日 8:00 | 分類 財經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特斯拉靠擰毛巾保獲利,台廠供應鏈仍被景氣拖累


2019 年 5 月底,如果你拿台幣 100 萬元投資特斯拉,到 2020 年 1 月 2 日,短短兩百多天,這筆投資的獲利將高達 140 萬元!

不過,如果你投資的是特斯拉的供應鏈,狀況又不一樣了,2019 年上半年,台灣特斯拉供應鏈股價跌跌不休,下半年,台灣供應商股價卻沒有跟著特斯拉股價一起起飛,「慘跌有份,上漲沒份」,難道過去半年,台灣供應鏈對特斯拉的供應狀況出了問題嗎?

2019 年下半年,特斯拉股價在市場需求高漲,以及上海工廠的落成量產的雙重推動之下,突破 400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相較於 2019 年低點,已經大漲超過 200%。這波股價飛漲主要得益於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電動車仍是長線趨勢,而特斯拉在產能和技術上都居於領先地位。

兩利多加持,股價翻倍大漲

其次,特斯拉中國布局極為順利,工廠興建完成之後,首批 Model 3 電動車即將出貨,年產能預期將達 50 萬輛,而以其搶手程度,中國 2020 年 200 萬輛電動車市場大餅,將有相當大一塊成為特斯拉囊中物,這些想像空間都成為持續推升特斯拉股價的動力。

不過,2019 年第三季特斯拉的最新財報顯示,特斯拉汽車部門營收和獲利都較 2018 年第三季分別下滑 12% 和 22%;不過,毛利率較前一季增加 4%,營收則幾乎不變。根據統計,全球車市 2019 年下滑 5%,特斯拉也受影響,只能想辦法「擰毛巾」增加獲利。

這恐怕就是台廠供應鏈沒跟上特斯拉的漲幅的根本原因。業界預估,特斯拉中國供應鏈將轉以中國本地業者為主。同時最新財報顯示,台灣特斯拉供應鏈的獲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

2018 年中國對美國汽車課徵關稅,美國汽車出口中國大減近半,特斯拉對中國出貨亦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特斯拉因此在上海建立千兆工廠(Giga Factory),生產電動車,最主要目的在於閃避國際關稅等政治成本的影響。

中國為確保合作關係,給特斯拉一連串優惠條件,包括讓特斯拉成為全球首家在中國獨資成立子公司,增加特斯拉的投資信心,並降低技術外流的風險;此外,中國還提供了高達 20 億美元的國家補貼低利優惠貸款。

為救市場,特斯拉擁抱中國

業界觀察,特斯拉也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增加中國供應鏈在特斯拉供應鏈的比例,尤其是在電池、動力控制以及資訊娛樂系統、面板、攝影頭等中國具有生產能力的零件方面,滿足特斯拉需求。特斯拉也曾公開承認,並強調在中國本地採購料件能有效降低成本。

特斯拉頻頻推出新車款,蓋新車廠,但台灣供應鏈廠商的財報卻意外安靜。原因之一是,中國對電動車補貼退場,影響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成長力道。

原本分析師認為 2019 年有接近三成的成長,但結果實際出貨反而衰退,下半年各月電動車銷售衰退幅度都有兩成左右,影響所及,全球電動車出貨也就不如預期。因此,台灣特斯拉供應鏈裡,汽車占比愈高的,受影響愈大。

像康普屬於電池上游材料,主要是提供電池業者正極材料,但其最新一季的毛利率只有 9.4%,明顯低於 2019 年年同期的 14% 左右水準,2019 年前三季營收還低於 2018 年同期,因為中國電動車市的衰退抵銷了來自特斯拉訂單的幫助,成長動能與股價皆平。另一家電池材料供應商美琪瑪也有類似的狀況,該公司同樣是供應電池正極材料,但因為電動車市況不佳,拖累全球產業鏈,美琪瑪 2018 年前三季營收為 38 億元,2019 年前三季營收卻只剩 24 億元,營業淨利也較去年同期減少兩千多萬元,股價自然難有表現。

電動車市轉弱,傷台廠

提供齒輪組的和大的表現其實也差強人意,但其客戶不只特斯拉,也包含傳統車廠。2019 年前三季,和大合併營收為 45 億元,比 2018 年同期 54 億元的營收下滑不少,營業利益率也下滑,2018 年前三季,和大營業利益率還有 19% 水準,到 2019 年前三季,就只剩下 14%。

相較康普與美琪瑪受到中國電動車市的影響,和大則是被全球車市 2019 年衰退拖累,導致每股淨利自 2018 年後就呈現下滑趨勢,即便有特斯拉訂單補血,也難以扭轉。

▲ 特斯拉電動車底盤設計領先群雄。

貿聯的狀況就比其他特斯拉概念股好得多,貿聯 2018 年前三季做了 156 億元的生意,2019 年前三季,合併營收數字成長至 172 億元,同一期間,營業淨利也從 2018 年的 12 億元,到 2019 年前三季成長為 16 億元,獲利的速度成長得比營收還快。但這是因為貿聯除了特斯拉,還有 DYSON、HP 等大客戶,受車市下滑的影響較小。

另一方面,傳言特斯拉在中國上海廠的供應鏈,中國廠商可能全面取代台系業者,但事實卻未必完全如此。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多數零件仍由既有供應商提供,中國供應鏈比重不到三成,且目前仍屬早期試產階段,產能尚未開出。即使特斯拉上海工廠的中國味比較重,但仍不至於完全本土化。

那麼未來是否會受到中國供應鏈的排擠?甚至這些中國供應商外溢至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電動車市場區域?相關業者表示,台系供應商在馬達、傳動機構、晶片製造等技術服務層次方面仍有優勢,且得益於美台貿易關係的強化,中國以外市場供應鏈被替代的可能性極小。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材料供應商康普、變速齒輪供應商和大以及電池管理線束貿聯、宣德都有在中國設廠,若中國政府未對「中國本地供應鏈」條件進行更嚴格的限制,那麼理論上仍能分享到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紅利,最關鍵的是,這些廠商的營收獲利恐怕還需等待全球車市復甦才可望全面回溫。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特斯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