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油價墜落……全球大殺盤,誰是台股不敗防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23 日 8:30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疫情肆虐、油價墜落……全球大殺盤,誰是台股不敗防線?


源於中國的武漢肺炎全球肆虐,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石油減產協議破裂,沙烏地增產降價造成國際油價大跌近 3 成,疫情加上油價崩跌,背後再衍生出經濟衰退、地緣風險、心理恐懼,可說是市場「恐懼的總和」。3 月 16 日美國聯準會在週日對疫情做出緊急回應,將基準利率大幅下調到 0% 至 0.25%,總計 3 月已降息 2 次、共 6 碼,顯示情勢十分嚴峻。

疫情及油價兩隻黑天鵝,造成 3 月以來全球股市大震盪,美股更在一週之內,連續因漲停、跌停達到熔斷暫停交易的標準。3 月 12 日道瓊指數大跌 2,352 點,13 日又大漲 1,985 點,均創下 1987 年以來最大漲跌點數,投資人的情緒在極冷極熱之間上沖下洗。代表股市恐慌情緒的波動指數 VIX,最高來到 75,與 2008 年金融海嘯的高點 80 接近。

全球金融大震盪  巴菲特也驚歎 89 年最大恐慌

更可怕的是,2020 年 3 月的股災是閃電般的奇襲,從高點到跌破 20% 的進入熊市指標,僅僅花了 20 天,是歷史上最快的牛轉熊速度,即使是 1929 年的美股大崩盤,從高點到跌破 20% 也經歷了 42 天,如今的時程剛好縮短一半。股神巴菲特表示,這是他「花了 89 年才經歷到的市場恐慌」,然而,他也認為,近期的美國股災並沒有比 2008 年或 1987 年(道瓊單日大跌 23%)來得可怕。

高頻交易、訊息快速傳遞、ETF(股票指數型基金)及各類衍生商品盛行、AI(人工智慧)操盤,都給市場帶來結構性的轉變。例如,2018 年因擔心美國升息將終止牛市,道瓊指數從 9 月 17 日的高點 26,769 點,跌到 12 月 17 日低點 22,396 點,跌幅 16%,也花了 3 個月時間,事後統計,其間有高達 7 到 8 成的交易是透過電腦程式來控制,而今年波動的速度及幅度加劇,必定也與高頻交易及衍生性交易大量操作有關,老資格的巴菲特才會說是「此生僅見的恐慌,但不比過去可怕」。

近 2 年最強勢的美股,三大指數今年還在創歷史新高,但是隨著疫情擴散、歐美又缺乏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經驗,從高點到低點急殺,例如道瓊跌 28.46%、標普跌 26.97%、那斯達克 26.88%,已陷入熊市;亞洲的日本最深跌 31.1%、韓 26.22%、台灣加權 20.93%,中國隨著官方發布疫情受控(但是我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不相信),滬深指數最深僅跌 15.39%,成為今年最強市場,但長線仍未脫離熊市;歐洲經濟原本不振,再承受疫情重擊,義大利股市最深跌 4 成,英、德、法都達到 3 成以上。隨著疫情蔓延,股災也是全球傳染。

其實,剛開始的殺盤,的確是反映疫情隔離的經濟損失,以及油價可能帶來的通縮,但是隨著震幅和跌幅的累積,終於觸動了停損及斷頭賣壓,3 月道瓊有 2 次大跌 2,000 點以上,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下殺到 0.32% 的歷史新低,黃金雖然抗跌,也難以逆勢大漲。台股從 3 月 12 到 13 日高低點相差 1,209 點,這些極端值都是不計價套現的心態造成。

股市大跌財富蒸發、疫情恐慌也將令消費遲滯,均造成經濟衰退機率上升,各國政府均採財政、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美國聯準會在 3 月份快速降息 6 碼,將推出 7,000 億美元購債計畫,並通過 500 億美元的經濟救助方案;中國早已全面及定向降準,英國、澳洲、加拿大、挪威均降息,台灣央行也在 3 月 19 日降息 1 碼

▲ 全球同步陷入熊市,美聯準會主席鮑爾趕在假日宣布降息 4 碼,仍未能止血。(Source:Flickr/Federalreserve CC BY 2.0)

此外,隨著歐盟各國擴大財政支出救急,但未來依然要面對舉債上限的調整,民意不滿的情緒正高漲中,也將衝擊政治上選舉的方向,民粹主義是否進一步抬頭,甚至還有哪個國家會退出歐盟,都是未來觀察的方向。

從全球的角度,國家降息及購債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有財政實力者還會加碼補貼企業及民眾,債務問題以後再說;但是,原本財政辛苦的國家,又承受油價突然崩跌,就是雙重打擊。例如,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賣油的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還有已受經濟制裁的俄羅斯、伊朗等,再加上中國承諾未來兩年要多跟美國採購原油,各國的市占率將如何分配?美、中、沙、俄、伊之間的地緣政治風險悄悄上升。然而,觀察台灣加權指數和油價的關係,從 2014 年底油價自 100 美元以上下滑,這些年都在區間震盪,油價漲跌已經不是影響台股漲跌的關鍵。

全球化遭逆襲  「台灣隊」供應鏈表現穩定

不過,這次因疫情引發的股災,各國不計代價的政策都只能算是「消極性輔助維生」,只有疫苗和藥物,才是積極迎戰的作為。中國武漢肺炎發生,是影響到供應面;如今蔓延全球,已經打擊到需求面,想要一舉打開供給、需求端之間的結,也只有疫苗和藥物。

這波的股災何時結束,關鍵指標是疫情高峰何時出現?台灣的抗疫指揮官陳時中給了答案:「全球只有中國、WHO(世界衛生組織)能評估,但中國講的沒人信、WHO 也什麼都不說,台灣根本無從評估。」初步是等歐美的隔離禁令開始放鬆後,觀察疫情可否控制。第二個指標,就是檢測、疫苗及藥物的進度,目前科技進步,藥物的進度可以期待。

然而,在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前,幾個經濟及產業上的變化,將是投資的線索。第一,過去 2、30 年全球化改變產業生態,如今,在有效治療方式出現之前,全球化將持續朝反時針方向逆轉,包括航空、旅遊、傳統娛樂業的衰退。

第二,中國應對疫情的方式,讓外國及外企心生畏懼,重要的科技、製藥業供應鏈將加速外移出中國。

第三,這次因疫情產生的供應鏈外移,與美中經濟戰供應鏈外移(以科技為主)最大的不同在於「建立戰備物資」,這次口罩、醫材、藥品受制於中國製造的窘境,已經讓各國認知到,醫療用品、藥品、食物都是重要戰略物資,成本不是唯一因素,必須建立自己的供應鏈。

例如中國供應美國 9 成以上的抗生素、維生素,7 成的止痛藥及 4 成的肝素,還有 3M 在中國有4 家工廠生產 N95 口罩,被中國禁止出口。《紐約時報》報導,川普近期可能會簽署行政命令,推動政府採購美國製造的藥品和醫療設備,來刺激企業在美國生產。

第四,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日益緊密,此次再因抗疫成績亮眼,受到全球關注,政府有效率、居住安全好、企業穩定、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長期都將為台灣加分,帶來新機會。台灣不僅具備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更在半導體、通訊、醫材及藥物、航太等戰略物資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

▲ 迎戰疫情,川普連續出招,降息、購債、解藥三箭齊發。(Source:Flickr/The White House CC BY 2.0)

現階段操作策略  嚴控持股  長期股仍優於債

回到投資人的操作策略,近期的大跌源於疫情及油價,大漲則奠基於跌深及救市方案,所有的金融商品還在找價格。首先,從各股市高低點來看,已經是進入熊市,投資人必須放棄多頭搶反彈心態,轉為空頭尋底的思維。其次,各國紛紛降息,超低利率可能再度引發貨幣戰爭,政府公債殖利率一直降,高收益債的風險仍未定,就長期資產配置的角度,股票仍舊優於債券。

實戰投資上,現階段最重要是嚴控持股比重,最好不用槓桿,很多退休的投資高手是預留 2 到 3 年的生活費,更能在超跌時保持從容。目前市場行情還在大波動,降息只能救急,真正的解藥是治療,在有效控制手段未出來之前,基本面難見底。

不過,一旦有效解藥出來,市場也很可能一夕翻轉。因此,投資邏輯可以先找在疫情下受惠股,等疫情穩定後,再介入業績回升股。首先,隔離防疫期間,遠距工作、教育、醫療、娛樂大熱門,資料中心需求暴增,伺服器需求熱絡。其次,台商最早從中國移出供應鏈,此次受疫情影響相對小,在台達電的法說會上,公司表示零組件供應不是問題,且大多數客戶都在催促交期,公司的營收目標未變,資料中心、工業自動化都是表現相對好的部門。

台達電某種程度代表台商競爭力的縮影,在 1990 年代前進中國,近年則致力於自動化減少人力,並分散供應鏈,在泰國、台灣加碼設廠,雖然業績尚未明顯成長,但是後續優勢將逐漸發酵,而歐美需求端最在意的伺服器、通訊的高階產品,將陸續轉到台灣或中國以外地區生產。

下一波選股方向  鎖定優勢產業及政策扶植

攸關台灣外交地位的《台北法案》,在美國已經國會通過,川普總統簽字即可,這將大大提高台灣的外交地位,也間接為台灣生產再築起一道護城河,台灣的優勢產業包括半導體、通訊、醫材、航太等,都是選股的方向。

疫情當前,美中貿易協議是否如期執行,還看不出來,但是,美中的科技對抗,經濟地位的老大之爭是不會結束的,雙方各自用國家力量支持重點產業,台灣也一樣,國家隊的力量從過去的半導體,到現在的通訊、風電、航太產業。而政府退休基金、壽險基金、甚至國安基金的護盤動作,必定也優先著墨這些股票,將是選股的重要參考。

▲ 航太產業在台灣生根,從飛機及衛星零組件,到軍機維修,供應鏈逐漸成形。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