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斷鏈下的以腳投票,疫情後台商的去留抉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4 月 17 日 8:30 | 分類 中國觀察 , 人力資源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產業斷鏈下的以腳投票,疫情後台商的去留抉擇?


隨著疫情「逐漸受控」,「復工」與「復產」成為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在台灣擁有良好學經歷背景的職場勝利組,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不少人選擇投入青春奮鬥,在這關鍵時刻,是去還是留?顯得難以抉擇。

隨著疫情日益嚴重,所帶來的防護措施與經濟衝擊越來越影響眾人的作息與思考。不禁回憶起 20 年前某次「中國投資」課程中,一位歸化外國籍的湖南女律師提到「群眾運動」概念,每次「群眾運動」,都有一定的起始和結束時間,伴隨著文宣、集體動員、志願運動、宣誓活動,直到最後的論功行賞活動。就新聞所見的長江水患救災、汶川地震救災、武漢肺炎救災都是全國性的「群眾運動」。

2 月 10 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將整個疫情防控提升至「人民戰爭」,意味著將動員調動全中國力量全面防堵疫情,所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場「人民戰爭」隨著重災區湖北省肺炎確診數急速下降,從數字觀察到從 3 月初進入尾聲。有別於過去的低調不辦大型活動,3 月起官方文宣開始朝向「偉光正」方向為主軸,借用一段央視說法:「面對這一場世所罕見、突如其來、異常兇猛的武漢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沉著應對危機、果斷處置危機、科學防控危機,憂人民之所憂、想人民之所想,及時制定疫情防控戰略,凝聚起全中國人民奮起抗疫的磅礡力量。」

資產安全增添變數

隨著疫情的「逐漸受控」,「復工」與「復產」成為全民最重要的課題。即使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延燒 2 年的貿易戰影響仍未停歇,衍生出製造業將西方和中國兩大產業供應鏈「脫鉤」的概念。對於業者而言,超前部署就是將中國沿海產業大量外移,再加上這次武漢肺炎「人民戰爭」,讓台商在中國的資產安全添加更多變數,在地方政府要求復工的催促聲中,旁觀一陣子的台商是選擇繼續投入既有運作模式?部署資源外移?還是果斷地離開這個生態?根據幾位台商台幹的案例,或許可提供讀者一些參考:

【案例 1】

筆者的高中兼大學學長,曾任國內投信基金經理人、中國中外合資投信基金經理人,與友人合夥在深圳經營基金公司,已在當地買房買車。過年前返回台灣過節,並探視早幾個月從中國辭職回台生產的太太與新生寶寶,孰料隨著疫情擴大,兩岸各自推出入境隔離 14 天措施。考量去+回程的隔離就花掉一個月,在台灣至少還能自由行動,因此決定暫時在台北照顧家裡並觀望疫情發展,重要的交易透過線上與合夥人聯繫進行。

【案例 2】

筆者的高中學弟,經營水產畜產與電商業務,近年業務重心逐漸轉移到中國,在福建設有生產基地。過年後好不容易從廈門回來台灣,經過 14 天隔離方才出關幾日,因為對岸業務需求,近期再度搭機前往對岸。目前由於疫情的隔離影響,即使 3 月宣布復工,目前供應鏈仍無法跟上,預期 4、5 月開始逐漸上軌道,有些原物料仍短缺。華南地區有些外地工人因為隔離而無法返崗「赴工」,但因原物料供應力尚未恢復,整體缺工狀況反而不會特別突顯,預期各產業的生產量都將減少,整體生產成本會提升。

【案例 3】

筆者小孩同學的家長,曾任國內電子大廠主管,目前為東北某企業高層。過年前返台過節,經過「漫長」的春節假期,隨著中國逐漸復工,雖仍有疫情不確定性,在權衡職涯發展與隔離帶來的不便後,仍決定先揮別家人,獨自前往黑龍江「赴工」。

【案例 4】

筆者朋友,國內石化業出身,目前為某省營石化廠高階主管。特殊之處是他效力於中資國企,國企必須遵循北京政府的各項政策,2 月時他與多數人一樣,基於對疫情的不確定遲遲不往對岸返崗,待 3 月上旬對岸「人民戰爭」取得勝利之後,他不計較 14 天隔離成本想要前往報到卻遭拒絕,原因是「台灣的疫情不可控」請延後報到,反而造成他的不安全感。

職場勝利組面臨人生抉擇

這些案例都反映了一個真實狀況,在台灣有良好學經歷背景的職場勝利組,在中國崛起的過程,選擇把寶貴的青春投入這個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在當地已有車有房。然而,隨著近來的疫情升溫帶來「四流斷鏈」危機,因此面臨重大抉擇,是要繼續忍受成本逐漸上升、美中貿易衝擊,加上疫情帶來的隔離高成本,前往中國繼續原有的事業,或者在這「斷鏈」的當下,進行新的「決斷」,捨棄過往努力的部分成果,思索未來如何布局資產與事業。運筆至此,不禁想起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這關鍵時刻,顯得難以抉擇。

(作者:謝順峰、黃文哲,分別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副所長、顧問;本文由 台灣銀行家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