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 CEO:自駕車商業化之難可比發射火箭,但堅信能成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12 日 8:15 | 分類 交通運輸 , 公司治理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Waymo CEO:自駕車商業化之難可比發射火箭,但堅信能成功


對成軍 11 年的 Waymo 來說,2020 年絕對是里程碑的一年。

過去一年,Waymo 這顆 Google 的掌上明珠不再封閉,完成 32 億美元外部融資,引入多家合作夥伴。同時還正式將 Waymo One 開放大眾,並撤走駕駛座的安全人員。

即使這樣,全自駕車的部署腳步依然緩慢蹣​​跚,且成本仍高。

「自駕車實在是太折磨人了。」Waymo CEO John Krafcik 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要我說,這傢伙比把火箭送入軌道還難,因安全方面我們要持續不斷重複測試才能安心。」

盤點過去幾年的自動駕駛市場:野望相對樂觀,現實通常悲觀。

2018 年 3 月,Waymo 曾信心滿滿,「未來兩年我們會有 2 萬台捷豹 I-Pace 編入車隊,每天為用戶提供 100 萬次自駕出遊服務。」2 個月後,Waymo 再次加碼,稱 2018 年末開始,自家車隊還會再增加 62,000 台 Pacifica 自駕車。

2 年過去了,8.2 萬台自駕車又在哪?Waymo 的自駕車持有量依然只有 600 台。

身為汽車業老江湖,1980 年代 Krafcik 就提出「精益生產」概念,後來還帶領現代汽車美國分部強勢崛起。Krafcik 也承認,和同事一直以在汽車業的經驗來判斷 Waymo 的成長速度如何。

「2015 年時,我們確實認為 2020 年就能廣設自動駕駛服務,當時這一點也不瘋狂。」Krafcik 解釋。當時他認為,「只要我們能搞定一款原型車,就能幾年內大規模量產了。」

「這樣的想法也不能說是無知,但確實缺乏資訊與經驗。過去五年的經歷讓我們越來越謙虛。」

快速膨脹

身為 Google 旗下的子專案,Waymo 前身於 2009 年正式啟動。2015 年首次展示自動駕駛技術,為這個熱度無限的新行業點燃第一把火。

見 Waymo 走勢強勁,擔心叫車帝國被新勢力瓦解的 Uber 也開始涉足自動駕駛,甚至不惜每個月砸 2 千萬美元自研系統。前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還放話,稱 2020 年要部署 10 萬台自駕車。

「對 Uber 來說,這場自動駕駛之戰是必須面對的。」2016 年 5 月,Uber 首席產品長就警告過 Kalanick。「不是我們再次享受增長曲線,要不就倒閉。」

2015 年脫離隱形模式後,前兩年 Waymo 只有 3 輛測試車,但 2017 年便暴增至 100 輛。再一年測試後,Waymo 信心滿滿開始在鳳凰城拉客了。2018 年末,Waymo One 自駕計程車服務正式落地。

腳步放緩

Krafcik 指出,明顯放緩的趨勢恐怕難以打破。他還拿太空競賽比較,稱蘇聯和美國幾乎都花了 10 年才將火箭送上軌道,而後又花了 10 年實現繞月飛行

「沒人能打破這個時間怪圈。」他解釋。「想完成如此規模和量級的事業,就得投入這麼多時間。」

除了特斯拉繼續丟出各種不切實際的大話,大家都接受全自動駕駛落地放緩這件事。

貝恩諮詢公司 2018 年時曾表示,Robotaxi 的時代「指日可待」,並預測到 2030 年自駕車將有 30% 市占率,現在又將數字調回 4%~9%。貝恩合夥人 Mark Gottfredson 表示,「這個時間點,現實已澆醒了狂熱炒作。」

四面出擊

Waymo 腳步放緩時,其他公司可沒閒著,Zoox 和 Cruise 分別拿出真正未來取向的自駕車,都取消方向盤和腳踏板,外形比基於 Pacifica「大改」的 Waymo 自駕車更有未來感。Zoox 高級主管甚至將自家車型描述成首款 iPhone,一台軟硬體垂直整合的革命性產品。

不過 Krafcik 卻指出,要論客製車型,Waymo 在螢火蟲嘗試過了,要知道那可是 2013 年(Waymo 四年後放棄這款萌系小車)。這段經歷告訴 Waymo,主要精力應該放在 Driver,即那套像 Android 系統的操作系統,未來會出現於不同類型的車輛。

「我們期望能驅動一切在公路行駛的車型,無論公車、卡車還是普通乘用車」,Krafcik 指出,「我們可不想被綁在某種車型。」

上下通吃的戰略未來能讓 Waymo 獲得多營收通路,如叫車服務、貨物遞送,以及授權費等。

從市場來看,大家也相當歡迎 Waymo 的新戰略,光是去年就結交 Volvo、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戴姆勒(Daimler AG)三個新朋友。

一些人解讀,Waymo 四面出擊意味著對 Robotaxi 態度淡化,因想大規模部署實在太貴了。不過 Krafcik 直接回應,這結論完全是無稽之談。「有些報導說,Waymo Driver 系統光硬體成本就高達 25 萬美元,絕對大錯特錯。」

信心十足

關於 Waymo 的營運成本,Krafcik 不願深入。對各方質疑,Krafcik 只強調 Waymo 背後有大量知名風投,這些老江湖可不會無緣無故把錢丟出去。

「32 億美元的融資我們很少談及,但對一家還沒營利的公司來說絕對算創紀錄。顯然,我們的投資者對 Waymo Driver 信心十足,十分看好能解鎖的金礦。」

除了鳳凰城,Krafcik 並未透露 Waymo One 下一步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測試車已在舊金山滿街跑(聖誕無休),只是想達到全面自駕且真正開放大眾,恐怕還要更多年。即使這樣,Krafcik 依然相當淡定,因他認為自動駕駛上位的大趨勢已無法扭轉。

長遠來看,他依然堅信自動駕駛技術將顛覆人們的外出習慣,同時預言現在出生的人長大根本沒必要考駕照。

「這一波新生寶寶肯定用不到駕照,說這話我有 100% 信心。」Krafcik 說,「到時他們只要出門,在哪都能叫到 Waymo 自駕計程車。」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aym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