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榮景下,台灣該擔心的不是「荷蘭病」而是「中國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25 日 8: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經濟榮景下,台灣該擔心的不是「荷蘭病」而是「中國病」


主計總處 20 日公布台灣 2020 全年經濟成長率為 3.11%,較上月概估數 2.98% 上修 0.13 個百分點,同時預測 2021 年經濟成長 4.64%,較去年 11 月預測 3.83% 上修 0.81 個百分點,不管是 2020 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或是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全都是正向。

美中貿易衝突、美國科技管制與中國武漢肺炎等事件對全球經濟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下,台灣的經濟仍然維持正向且超過 3% 經濟成長,對投資信心的增加很有幫助。

不容易!全球經濟受重創,台灣仍維持成長

特別是武漢肺炎造成全球消費與生產活動大幅下滑,進而對各國就業市場產生衝擊,我國仍可維持正向穩定的經濟成長並不容易。

經濟成長估計包含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及出口進口。就民間消費而言,民間消費包含國內消費與國外消費,由於受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出國旅遊,國外消費大幅降低,但國內消費反而提高,可惜的是,國外消費的下滑幅度大於國內消費,因此去年全年民間消費降低。

此外,受惠於廠商資本支出不斷提高,對民間投資帶來正向助益,雖然許多資本設備都倚賴進口,故計算經濟成長率時,這部分將抵消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但不管投資設備是本國生產或國外進口,民間投資增加對國家的經濟影響都是正向,是因投資增加一來代表廠商看好前景,二來表示廠商願意投入更多資金提升技術與生產效率,對一國生產力提升有顯著幫助。

換句話說,當觀察一國經濟能否永續成長的關鍵,在於生產力能否提升,若政府或廠商對影響生產力的資本投入、技術知識或人力資本可持續投入,就合理預期此國經濟將穩定成長,這也是主計總處會推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達 4.64% 的可能原因。

「荷蘭病」是甚麼?台灣會罹患這種病嗎?

除了民間消費與投資增加,從財政部每月公布的出口數據可知,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及遠距商機,我國出口動能持續升溫。由於各國逐漸適應疫情,工廠也逐步復工,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工具機等產業也逐漸恢復出口動能。雖然去年全年出口正成長主要的貢獻來自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與視聽產品,但由於台幣不斷升值,衝擊許多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甚至因匯損發生虧損,使大家擔心台灣是否出現荷蘭過去出口天然氣導致貨幣升值,更使工業出口競爭力降低與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即「荷蘭病」。

貨幣升值固然會對出口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台灣目前經濟發展方向與荷蘭出口天然資源不同之處在於,近期本國與外國廠商投資台灣持續增加,即台灣除了特定電子產業出口,民間投資動能仍持續,這樣產業結構轉變將有助抵消貨幣升值對企業獲利的負向衝擊。此外,台幣升值原因與美國量化寬鬆也有很大關連,不完全是出口的影響。

避免又罹患「中國病」才是台灣該念茲在茲

最後,貨幣升值對產業獲利的影響從來不曾消失,我們關心的問題應該再回到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過去台灣許多人認為我國應該要好好掌握中國市場,因此放任台灣經濟依賴中國不思長進。但這樣不僅沒讓台商進入中國市場,反而因紅色供應鏈崛起而退出中國市場,甚至慘賠收場!過去台灣百貨、汽車與通訊產品業者,西進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部分產業的競爭力也因過度倚賴中國廉價生產成本,喪失提高技術能力與附加價值的機會。

「荷蘭病」固然需要注意,但上述經濟倚賴中國的「中國病」問題,才是台灣社會需要時時警惕,唯有治好中國病的台灣產業,才可務實地轉型升級。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