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逼創業、兩度快破產,36 歲台灣人變日本上市社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8 日 10: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失業逼創業、兩度快破產,36 歲台灣人變日本上市社長


遭遇大時代的危機,有人隨波浮沉,卻也有人不向命運低頭。

2008 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球,在那個畢業即失業的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研究所有一名台灣學生,找不到工作,開始跑單幫創業,一步步建立出一個跨飯店、商辦、健身房的不動產事業王國。

2021 年 3 月底,36 歲的他更接下日本最大復健中心加盟品牌 Artra 社長,是日本東證(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上市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籍社長。

他是蘇乾聞,從未接觸過復健業,卻被 Artra 創辦人兼會長久世博之相中,在公司發展面臨瓶頸,2020 年營運出現虧損時,邀請擔任救火隊。

借錢、貸款買木屋做民宿
靠跟客人聊天學習代管物業

為什麼是他?

故事要從他「失業即創業」說起。蘇乾聞在台灣讀小學時,隨父母移民澳洲,後來因迷上日本動漫而赴日留學。原本志向是到任天堂工作,不料一場全球金融海嘯讓他求職無門,於是,他和朋友合作創業,做起批發蜂王膠、化妝品、澳洲綿羊油等小生意。

有一次,他和研究所同學前往日本長野縣的白馬露營,沿途發現有一片荒廢的小木屋要出售,「我也不知道哪來勇氣,就去問他們要賣多少,」他接受商周專訪說,後來向家人借錢及貸款,用 3 千萬日圓(約新台幣 797 萬元)買下 18 棟小木屋,成為當時唯一在白馬經營民宿的台灣人。

憑藉著在希爾頓、大倉酒店打工的經驗,蘇乾聞土法煉鋼做起旅遊業,親自開車往返白馬和成田機場載客,一趟時間相當於台北高雄來回,「最高紀錄我可以一週跑 5 次,老實說我當時才 20 幾歲,體力當然是沒問題,而且我很喜歡跟客人聊天,就當做吸收新知,」他說。

以台灣客為主的他,在接送途中與不少想在日本投資不動產的富豪聊了開來,後來開始幫忙與房地產賣家溝通、代管物業,「還可以從中偷學如何投資不動產,甚至我也跟著買。」他說。

滑雪民宿在全盛時期,一個冬季營收可以達到 1 億 8 千萬日圓(約新台幣 4,700 萬元),而他趁著春夏滑雪淡季時,從協助代管到自己投資經營不動產,事業越滾越大,接著,又碰上了一場大環境的危機。

遇大地震被逼著轉型
比 Airbnb 更早經營短租公寓

2011 年,日本發生 311 大地震,重創觀光業,「我幾乎可以說是快破產。」蘇乾聞說。

國外觀光客一夕間歸零,他苦思出路,想到將民宿開放給旅客跟寵物一同入住,走在當年風氣之先,「我算是被逼著轉型,又開發出新東西。」他苦笑著憶起當時情景。

大地震讓他體會到「倚賴國外觀光客,這門生意並不是那麼穩定,」於是,他選擇在觀光客回流的時候,將白馬民宿出售,回到東京全心投入物業管理。做到一定規模後,他發展出自己的團隊,甚至發現房子維修找的水電公司幾乎都做他的生意,「我就乾脆購併他們公司。」

他將旗下的物業重新裝潢,在共享民宿 Airbnb 還未崛起的年代,就透過國際訂房平台 Booking.com 短租,當時該網站幾乎有一半東京短租公寓來自他。

但好景不常,隨著 Airbnb 全球盛行,加上日本 2018 年推行民泊新法,他旗下的短租公寓突然從合法變成非法,曾有長達半年的時間沒有收入,差一點就現金週轉失靈。

「人跟經濟都是會重複循環的。」他表示,兩次瀕臨破產的經驗,加上大學主修經濟史所培養出的認知,讓他體悟到「沒有一門生意可以一直好下去」。

於是,他重新調整腳步,把飯店、出租公寓、出租商辦或店鋪,調成各占三分之一,命名為 1/3rd Residence 集團。同時,為了降低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他又從不動產管理跨足健身房產業。「一個經濟體就是關乎人的生老病死食衣住行,那我覺得我擅長住,我可以發展出健康。」他說。

「管 200 間房子跟管 2 萬個會員,都一樣是做管理,都是在收租金。」蘇乾聞解釋,物業管理跟健身房乍看不相干,但其實本質都是收租,只是商品跟定價策略不同,只要優化系統,就能做有效的管理。

2020 年 8 月,他發表了一款健身鏡,因為有雙向互動功能,目前已經售出約 5 千台,引發日本健身業界關注。

其實,他最初的發想,是為了打造飯店遠端的 check in / out 設備,以節省人力,沒想到遇上疫情,在沒有來客的慘況下,團隊不得不調整研發方向,想不到意外搭上居家健身潮流,在日本暴紅。

為這款健身鏡代工的欣興電子智能產品開發部長林稜偕,用「極致」形容蘇乾聞對於細節的要求,例如,研發過程中,螢幕畫面的清晰度跟鏡面反射一直沒有辦法達到平衡,雙方來來回回調整十幾次,才達到蘇乾聞滿意的效果。

健身鏡結合銀髮市場
創舉連連,獲復健集團延攬

但,危機意識讓他思考,若只靠健身噱頭跟潮流,產品壽命無法延續,必須找到穩定的內需市場,「我將產品定位為生活家電,訂閱的內容還包括跳舞、教小朋友說英文等。」他說。

與蘇乾聞共同研發健身鏡的督洋生技日本分公司社長游晉豪,形容他「善於實現別人看來天馬行空的想法。」

看準日本高齡化市場,蘇乾聞規畫在健身鏡導入復健內容,讓銀髮族或是身心障礙者在家也能夠做復健。不安於眼前紅利的企圖心,被 Artra 會長久世博之看見,大膽延攬他擔任社長、改造這個有 2,897 家據點的復健集團。

蘇乾聞盤算,全日本有 4 萬多家復健中心,相當於日本超商門市總數的 3 分之 2,如果能將健身鏡應用在銀髮族跟復健照護,將可大大提升通路與市占率。

他還發現,日本復健中心營收多來自政府的醫療保險,加上人事成本高,因此很難有大幅獲利,而透過健身鏡的機能訓練、智能訓練功能,就可能為每間據點省下 1~1.5 個員工的人事成本。但他也坦言,接下來在 Artra 的挑戰,是如何打破日本復健中心舊有的照護模式,讓人們願意接受新科技。

擁有跨台、日、澳三國文化的經驗,讓他在相對保守的日本發揮了彈性特長,「要融入一個文化,你要先理解對方的價值觀。」他說自己一路走來都是在第一線工作,必須理解每個不同產業所重視的細節,才能滿足對方需求,養成了他能整合不同領域專業的能力。

「外界看我做很多產業,但其實我做生意的道理,就是圍繞服務這個同心圓。」採訪最後,他謙稱,自己一路走來都是用最笨的方式創業,每一項都是先體驗再去調整。其實,正是這份勇於嘗試、體驗、學習的心態,讓這位連續創業家的同心圓,越展越大。

(作者:陳葦庭;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Lordcolu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