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獨角獸「瀚薪」變中資關鍵在台灣資本市場?到中國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12 日 8: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晶圓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工研院獨角獸「瀚薪」變中資關鍵在台灣資本市場?到中國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財訊》629 期獨家報導工研院培養出的第 3 代半導體設計公司瀚薪科技,過去一年,從台灣培養的獨角獸企業變身成純中資公司後,立即引起各界關注。

日前立委郭國文總質詢時質疑,為何台灣瀚薪解散前就將 2013 年開始申請的台灣專利(見表),去年 7 月讓予上海瀚薪,之後整個研發團隊更移往上海。

工研院在瀚薪有董事席位,公司定期要向股東報告,解散前也必需召開股東會,公司解散前幾個月,公司擁有的重要專利卻賣到中國,工研院卻表示過程並不知情。

▲ 瀚薪前總經理李傳英及團隊出自工研院,今年瀚薪卻變成中國大基金投資的純中資公司。

熟悉公司法的律師表示,檢調仍應檢視股東會決議等文件,確認瀚薪轉移資產過程,工研院是否有合理保護自己的投資權益,背後是否涉及不法交易。

但財訊繼續探究發現,瀚薪移往中國的另一層原因,除了瀚薪碳化矽產品的主要市場在中國的吸力,還有台灣找不到創投出資,政府也不願意出資支持的推力,「瀚薪要結束時,每股淨值是負 5 元,整個公司過去 8 年,已燒了台幣 10 億元。」業內人士指出。

《財訊》向相關主管查證證實,瀚薪解散前淨值已是負數,他更感慨地說,瀚薪找到中國資金接手時,「團隊非常高興,因為終於有錢可以還債了。」

中方接手,總算有錢可還債

他表示,瀚薪當時在台灣到處找錢,「找得相當辛苦」。因這個領域,是由同時負責設計和製造的 IDM 大廠主導,瀚薪走的卻是獨立 IC 設計公司的新路,外界因此質疑瀚薪的良率不佳,但這家公司在解散前通過車廠認證,即將拿到訂單。瀚薪技術如果真的不佳,又怎麼會得到中國官方資金的青睞?

「瀚薪的案例,反映的是新創公司獲利前,不容易找到錢。」他觀察,台灣的創投投資 late stage(晚期募資)比率不低,但還沒賺錢的新創公司要找到錢其實非常困難。在台灣,新創公司主要是靠天使投資人的資金挹注,瀚薪的例子,如果漢民不願支持,那麼這家公司移往中國發展,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誰不願意在自己的國家發展,瀚薪是不得已的。」他說,像瀚薪前總經理李傳英在上海瀚薪並沒有拿到關鍵位置,「很多像他一樣的人 3、5 年後,技術就被洗得乾乾淨淨,黯然回到台灣。」

許多產業大老對台灣缺乏早期創投投資機制,導致台灣研發能量流失的現象,深惡痛絕,瀚薪不是個案,「50 人以下的小 IC 設計公司,如果聯發科沒有意願併購,就轉往中國發展了,這種案子非常多。」

長期投資,亞馬遜苦熬出頭

但從創投業者的角度看,投資早期新創的風險高,加上租稅獎勵一項一項被取消,在制度不鼓勵冒險的情況下,打安全牌,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台灣過去不斷以亞洲矽谷自期,但鼓勵新創的制度,其實與矽谷仍有不小的差距。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陳春山觀察,加州在 2019 年,出現了一家很特別的「長期股票交易所」(Long-Term Stock Exchange),這種新式的股票交易所,正是為了修正資本市場短視近利的問題,為有耐心願意花長時間釣大魚的資本,提供一個交易平台。在這個制度,願意長時間持有公司股票的人,可以隨著時間,在公司分配利益時,得到比後進投資者更大的分配比率。

瀚薪的例子說明中國處心積慮挖角之外,台灣的資本市場,在鼓勵技術團隊追求重大突破,也有嚴重缺陷,才會讓全世界都在投資第 3 代半導體時,將這家公司拱手送給中國大基金。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