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利空低接好股票!完全解析通膨陰影下的投資策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07 日 7:45 | 分類 理財 , 證券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趁利空低接好股票!完全解析通膨陰影下的投資策略


隨著美國民眾疫苗接種普及,經濟活動恢復,物價上漲如影隨形。5 月 12 日公布的 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 4.2%,創下 2008 年 9 月以來的逾 12 年新高;扣除波動劇烈的食物與能源價格後,4 月核心 CPI 年增為 3%,相對緩和一些。

投資人的通膨預期,對金融市場投下震撼彈;台灣的疫情加劇,同樣震撼台股。不過,投資策略的重點並不是去分析CPI數字本身,或是疫調的細節,而是市場做何解讀?利空數字反映了多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贏面大。

通膨數字公布,美股見短底

美國CPI數字是5月12日美國開盤前公告,自從通膨數字公布之後,一直到5月21日收盤,美股3大指數都沒有再跌破5月12日的低點。這對科技股更是意義重大,因為5月19日比特幣盤中曾重挫30%,一度跌破3萬美元關卡,這麼大的波動都沒有讓那指再破底,可見市場有一定的抗跌能力,也可視為波段短底。

4月CPI公布後,聯準會在5月19日公布的會議紀錄顯示,幾位決策官員認為,若經濟強勁反彈,在未來討論調整QE(量化寬鬆)的速度,可能是合適的,這是疫情以來聯準會首度提及「縮表」的議題。目前聯準會每月購債至少1,200億美元,資產負債表規模接近7.9兆美元,大約是疫情爆發前的兩倍。而聯準會的會議紀錄及發言,依然堅持通膨是短暫現象,但將擇時討論縮表。

如果我們還原通膨事件的登台順序,5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波克夏執行長巴菲特都提醒了通膨正在發生;到5月12日公布4.2%的CPI,當天美股指數創下4月以來低點,之後就沒有再跌破,而聯準會也安撫投資人情緒,可以說這場美股的「通膨演習」暫時告一段落。

抗通膨議題,多半是炒短線

那麼,未來通膨會如何演變?投資人又要如何應對呢?

首先,通膨是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性上漲,又可分為溫和通膨、惡性通膨。溫和通膨是經濟成長的催化劑,就像過去10年的全球經濟,即使利率維持在相對低檔,依舊是平均2%上下的CPI;不過若演變成惡性通膨,會讓經濟崩潰、貨幣貶值、資金外逃,例如拉丁美洲國家的民不聊生。

溫和通膨是各國央行默許及鼓勵的,但是惡性通膨、通縮,則要極力避免。跡象發生前有很多工具可對付,例如提前升息、信用管制;最難對付的是通縮,一旦陷進去,要抽身很難,日本經濟失落30年就是鮮明的例子。

為追求經濟成長,各國央行都要溫和通膨、不要通縮。等到物價上漲一段時間,再來縮表、升息,甚至選擇性信用管制都來得及。過去30年,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提供低廉勞工,壓抑物價,現在中國工資大漲10倍,難有壓低成本的效果;全球生產成本的控制,將寄望更有效率的製程、自動化、軟體技術。

從股票投資的角度來看,「抗通膨」在過去30、40年來,都是短線議題;物價未曾真正失控,只有短線波動。投資人若因此買進原物料長期投資,結果都是不好的;和股票估值最相關的是利率,只要利率不超過央行的長期平均數,對股市都是好的,美國的基準利率平均數在2008年之前是6%,在2008年之後是3%。

其次,來看看以「抗通膨」為主題出發的投資績效。以過去經驗,當通膨議題一出,手上有存款、債券、甚至股票,都會緊張資產貶值,加上各種「惡性通膨」的恐懼訴求,投資人就會急著動作,期望挽回貶值的頹勢,最常見就是買進原物料、相關基金或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樣做的結果。2008年7月雷曼倒閉前,油價一度漲到每桶147美元,9月金融海嘯爆發,各央行先降息,隨後執行的QE,更是讓市場以為全球錢淹腳目、美元不值錢,一定要趕快買進原物料。從2008年初算,當年CRB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最多漲30%;追蹤西德州原油期貨的ETF(以美國石油USO為代表)最多漲50%;追蹤玉米、大豆、小麥、糖等農產品的ETF(以德銀農業DBA為代表)最多漲26%,之後就完全不行,報酬率幾乎沒有再超過2008年初,也就是一路賠錢。

股票指數,長期完勝原物料

而且,這些追蹤商品期貨價格的ETF,交易成本大、波動也大,長期吃掉報酬,像2020年疫情嚴重封城時,原油期貨的USO還一度跌到負值,造成投資人措手不及,所以商品類期貨ETF只適合短炒,根本不是長投標的。但如果是原物料類股,因為有企業來經營、好的公司有附加價值,其績效報酬率會比單純的原物料期貨好。

▲ 美國大量印鈔救經濟的趨勢下,固定收益的債券受衝擊,長期績效不如黃金。

舉例來說,原油是死東西,能源股相對能夠發揮價值。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庫存油礦與石化產品,前者有跌價漲價的損益,後者可以發揮經營效率,以2008年至今,油價從高點147美元至今跌幅五成,但美國能源股ETF(以XLE、SPDR能源股為代表),只跌了34%,主要持有艾克森美孚、雪弗蘭等石油股,相對表現較好。

比能源類ETF更分散的是原物料股ETF,以(XLB、SPDR原物料股)為代表,持股以化工、包材及容器、挖礦、建築原料為主,2008年至今的報酬率109%,比CRB指數、能源股更好,XLB最大的持股是林德集團(Linde),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氣體公司,生產的化工產品廣泛用於各行業,這類有附加價值的企業轉嫁能力強,當然是抗通膨的好標的。

不過如同前述,通膨是一時的,有競爭力、有漲價能力的好企業,才是長期投資的好標的。就以最普遍的那斯達克100、標普500指數為標的的ETF來看,從2008年投資至今的報酬率分別是552%、186%,都不用花心思選股,指數成分股已經是汰弱留強的結果了,當然遠遠打敗定存、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產品,也勝過原物料股。

今年波克夏的股東會,也有人問巴菲特怎樣的企業可以對抗通膨,他回答,有能力轉嫁通膨的。巴菲特舉例,旗下投資的糖果公司自從波克夏收購以來,美元價值貶值了85%,但營業額卻成長75%,表示定價被市場接受,抵銷掉通膨的衝擊。

的確「有轉嫁能力」的企業,就是對抗通膨最好的標的。例如蘋果手機,靠著推出新功能,旗艦機的價格不斷上漲,消費者甘願掏錢;以產業來看,食品類、醫藥醫材類,也都可以順利漲價,一漲就回不去,以美股的麥當勞、好市多、沃爾瑪為代表。

台股被空襲,正是買進時

所以說,長期溫和通膨是進行式,持有太多現金類資產、或者原物料股,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不是被物價上漲吃掉,就是被央行的動作打敗。來看看長期的績效,拿7~10年美國公債、抗通膨債券、黃金三者的ETF報酬來比較,2008年以來還是以黃金最好,上漲了107%,不過目前黃金的價位和2011年差不多,長抱也是又上又下,沒有趨勢,只是比固定收益的債券好。除非是勇敢地投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但波動很大、爭議性也很高,最近美、中央行都要出手管制。

再回頭看台股,台灣多年來物價、利率都很穩定,在美中貿易戰之前,幾乎有陷入通縮的可能,現在大趨勢是資金回流、供應鏈重組,對台灣經濟有利。疫情只是短期干擾因素,國外比台灣嚴重多了,打完疫苗都能夠回復正常。所以說逢疫情重挫買進好股票,尤其是買進有競爭力、有轉嫁能力的好股票,將是短期對抗通膨、長期賺錢的最好機會。

建議可留意的標的包括台灣50及相關ETF,台灣有競爭力的個股像是各產業龍頭,如半導體的台積電、聯電、環球晶;IC設計的聯發科;自行車的巨大、美利達;隱形眼鏡的晶碩;紡織及成衣的儒鴻、聚陽;鞋類的豐泰;零售的統一超、全家、富邦媒。至於景氣循環的面板、記憶體、航運、鋼鐵,目前都可以漲價並轉嫁,但須注意疫情解封、供應鏈平順後,漲價是否能持續。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