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面臨破產,中國版次貸風暴要來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7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恆大面臨破產,中國版次貸風暴要來了?


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深陷財務危機,負債約達 3,0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8.4 兆元),股價今年下跌 74%。近日信用評級又被下調,讓市場更擔憂。

全世界都在擔憂,恆大的錢坑,會不會演變成中國版「雷曼兄弟」?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將恆大及子公司評級從「Caa1」下調至「Ca」,展望為「負面」;惠譽也宣布將恆大和子公司天基控股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CCC+下調至CC,評級定義為信用風險「非常高」,並稱「可能會違約」。

《紐約時報》指出,創立於1996年的恆大,搭上中國房地產熱潮,近四分之三家庭財富都與房產相關。但恆大不斷擴展規模,最終卻無法還清債務。除了逾3千億美元負債,還身負數百座未完工的住宅,也有越多供應商公開聲討要求還債。

恆大高負債、高槓桿,北京出手限制融資

恆大為何債台高築?《經濟學人》將矛頭指向中國政府,直呼中國壞帳處理制度由政治介入,而非市場力量和法規,導致債務問題始終難以解決,並把恆大形容為中國債務怪獸(debt monster)。

2020年底,私營非金融企業的總體債務相當於中國GDP的222%。相比之下,美國私營非金融債務占GDP的164%,顯見中國企業債務之高。然而中國長期以人為方式壓低債券違約率,預計今年不會超過1%,甚至遠低於去年約2.7%全球平均。

《新浪財經》曾報導,中國房地產企業幾乎都避不開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的模式,「借越多,建設越多,規模就越大」。而北京當局擔心,房地產泡沫破裂會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去年發布「三條紅線」規定,要求房地產業者降低債務,並限制融資。

《紐約時報》與《金融時報》皆指出,北京這項減少負債的命令,為恆大帶來巨大壓力,讓它積極拋售資產,欲應對流動性問題。今年半年報顯示,相關措施包含「向供貨商及承包商出售物業單位以抵扣部份欠款」、「出售恆騰11%股權」、「出售盛京銀行1.9%股份」、「出售深圳市高新投集團有限公司7.08%股權」、「出售恆大冰泉集團有限公司49%股權」,以及「出售5個地產項目股權及非核心資產」。

不過《彭博》報導,恆大將售價大打折扣,似乎未能振興房地產銷售。8月,房地產平均售價較上個月下滑11.5%,創2016年7月以來新低,但合約銷售金額卻比去年減少26%,降至約381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40億元)。

除了去槓桿命令,《紐約時報》另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人民對新住宅的需求減小,也是恆大另一危機。本週,北京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就宣布,房市熱潮「已出現轉折點的跡象」。

自今年2月以來,深圳中古屋成交量暴跌超過八成,創近10年新低。虧錢求售的房子越來越多,就連曾被稱為「妖精」的學區房現在也低頭。媒體報導,深圳還有一間臨街商店,將以1人民幣起拍。

中國經濟崩潰將崩潰?

法國中國工業政策研究室「DCA中國分析」(DCA Chine Analyse)主席杜福爾(Jean-François Dufour)告訴《法國24新聞》(France 24),恆大集團涉足多項業務,包含礦泉水、足球、健康、保險、養豬業、遊樂園、電動車等,就是想在北京重點行業名單占一席之地,「若債務多到無法負荷,北京才會比較願意給予財政幫助」,杜福爾解釋。

中國監管機構會否出手相救,目前還未知。但《紐約時報》報導,恆大若倒閉,投資者和購屋者的恐慌恐會蔓延房市並衝擊房價,影響家庭財富和消費者信心。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近期在《金融時報》撰文,警告恆大違約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崩潰。

此外,恆大的投資者不乏大咖,包含安石集團(Ashmore Group)、安聯(Allianz)、貝萊德(BlackRock),違約將對全球市場產生外溢效應,動搖全球經濟,中國企業也將更難透過外國投資,尋求融資機會。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隨著中國金融機構更風險趨避,恆大違約會導致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這對金融體系和整體經濟都不是好消息。

(編譯: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