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甩通膨繼續花錢,紐時:末日感讓人更不想儲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8 日 11:37 | 分類 理財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不甩通膨繼續花錢,紐時:末日感讓人更不想儲蓄


如幾世紀前黑死病後促進文藝復興誕生,這次全球疫情引發的末日感,也正在創造新思想與活力,美國通膨即使創 40 年新高,但消費力仍然強勁。《紐約時報》報導,許多 35 歲以下成年人反在疫情後改變消費習慣,減少儲蓄,更敢花錢追求熱情或冒險的職業,用積蓄體驗生活,成為疫情後金融虛無主義者。

消費者支出是美國經濟的最大貢獻者,但是由於政府刺激經濟措施結束、利率上升和儲蓄下降,市場擔憂在通膨環境下,未來幾個月消費者支出可能會下降,高盛 (Goldman Sachs) 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測,理由也是支出放緩。

但目前還看不出支出放緩跡象。面對高通膨,美國 4 月零售額在汽車、電子產品、餐廳銷售帶動下,反而增長 0.9%,扣除通膨因素也成長 0.3%,消費者並沒有因為物價高漲而縮手。有個指標暗示無所顧忌的消費情緒,就是消費者正在增加信用卡消費。3 月借款創下歷史新高,紐約聯儲報告顯示,美國人第一季開設創紀錄的 5.37 億個信用卡帳戶。

這群人可能是年輕族群。據美聯儲數據,35 歲以下淨資產中值為 13,900 美元,富達投資研究發現,45% 18~35 歲認為儲蓄沒有意義,55% 表示擱置退休計劃,將錢花在租更昂貴的公寓、與朋友共度,過一些以前不會過的放縱日子。

有些人上餐廳不再考慮價錢,音樂節門票毫不猶豫買下去。報導指出,年輕人不再存錢,是因為兩年多疫情給他們末日感,面對世事無常,選擇活在當下。一方面是房價高漲,更買不起,就再也不用擔心存錢買房,買房變成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的目標。

反節儉的情緒無處不在

氣候變化也加劇未來悲觀的看法,報導訪問一名住在波特蘭的 20 幾歲年輕人表示,看到野火吞噬兒時成長的地方,讓他更有想打造新鮮事的念頭。有些人無法想像幾十年後的世界,更不會為退休存錢。一名 25 歲年輕人表示,存退休帳戶代表他要為 2056 年的自己存錢,實在太遙遠,當下他也不想與通貨膨脹抗衡,或為了買房存錢,他認為存錢毫無意義。

反節儉的情緒無處不在。美國金融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消費態度並不是年輕人獨有,現在每代人都對的生活抱有世界末日看法。就像大蕭條時期,許多人對銀行失去信任,寧可花錢,冷戰高峰期對核戰爭的恐懼,影響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的規劃,而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為住房存錢對許多人來說毫無意義。現在則是寧可揮霍追求熱情與刺激的體驗,為自己的生命活出存在感。

這是種消極情緒的反應。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有讓人心動積極的願景,這些人就會積極為退休儲蓄,但如果認為未來是世界末日,為什麼要為這種日子存錢?不過人類靈魂總會找到出口,歐洲黑死病後的末日感促進文藝復興,活在當下讓人們盡情追求科學與藝術,帶動文明大爆發,只是這次會是什麼?各行各業正在轉變的工作模式革命可能只是開端。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