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CEO 遭點名做「述職報告」:Watson Health 缺乏專業知識,預定 6 月撤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24 日 8:1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財經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IBM CEO 遭點名做「述職報告」:Watson Health 缺乏專業知識,預定 6 月撤資


「Watson Health 撤資與我們對 AI 及 Watson 品牌的承諾毫無關係,Watson 品牌仍是 AI 事業載體」,6 月初伯恩斯坦第 38 屆年度戰略決策會議,IBM CEO Arvind Krishna(見首圖)被點名「述職報告」時解釋。

史丹佛─伯恩斯坦戰略決策會(Sanford C Bernstein Strategic Decisions Conference)每年6月舉行,以伯恩斯坦獨立股票分析師與世界各大公司CEO觀點碰撞聞名。

全球各大公司CEO一年一度大聚首,也是工業界和投資界的關注焦點。今年來賓看,有輝瑞CEO Albert Bourla、福特汽車CEO Jim Farley、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等,但整體與會人數不如往年,只約110人參加,僅去年60%。

Arvind Krishna與分析師關於Watson Health的交流,就成為此次大會的重頭戲。

1月IBM就傳出將以10億美元賣掉Watson Health的風聲,將醫療數據和分析資產全部賣給私募股權公司Francisco Partners,第二季(即6月)完成交易。耗費40億美元收購也終於塵埃落定,成為IBM進入醫療業的高額學費。

時至今日,眾多CEO目光下,重提棄子Watson Health,對任職剛滿兩年的Arvind Krishna來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不過Arvind Krishna對AI的未來仍充滿信心。他說:「通貨膨脹、工作力成本和世界正在經歷『人口轉變』,這意味『擁有技能的人越來越少』,因此AI和自動化將應用於越來越多領域。我不相信這趨勢會幾十年內逆轉,也不相信AI和自動化會衰退。」

以下節錄重點問答:

Q:為何賣掉Watson Health?很多人看到Watson就想到AI,認為Watson是IBM的AI名片。但你們剝離Watson Health戰略,似乎代表IBM失去AI底牌。

Arvind Krishna:醫療領域Watson Health缺乏必要的垂直專業知識,IBM計劃今年徹底剝離Watson Health。

但Watson Health剝離與IBM的AI技術及Watson品牌無關。Watson依舊是我們人工智慧的載體。如今Watson還有兩項技術:一是Watson AI Ops,讓IT營運更高效,另一個是Watson Order。後者將NLP技術嵌入自動訂單服務,已與麥當勞聯手,多家汽車餐廳上線「免下車點餐」。

去年6月芝加哥市10個Mcshacks(開在加油站旁的麥當勞)開放試點。從成效看,使用AI免下車機器人的訂單,約80%不需人類干預。

Q:為何剝離Watson Health?

Arvind Krishna:這是縱向與橫向問題。我一直相信IBM的技術最好,但我們應該保持橫向視角。透過諮詢團隊服務所有行業。

垂直領域應交給真正深耕的專業知識人士,他們更具可信度。我們認為長期深耕醫療保健和醫療設備的公司,才最有能力將AI用在健康領域。這就是我們剝離Watson Health的原因。

這個月會完成撤資,新東家應會完整發揮它的價值,這對Watson Health來說也是最好的結局與起點。去年底甲骨文花280多億美元收購醫療資訊科技公司Cerner,或許也能注意一下。從我們的經驗看,這要付出很多心血。

如2016年我們收購金融諮詢公司Promontory,希望繼Watson Health後讓Watson觸手從醫療健康延伸到金融監管領域,依靠專業金融諮詢公司推出智慧系統。

Q:Watson最初策略是橫向服務,但一度變成垂直深耕,如除了Watson Health,IBM還收購金融諮詢公司Promontory,業務延伸到金融監管領域。現在剝離Watson Health看,未來戰略是要退出垂直領域嗎?

Arvind Krishna:我完全相信AI於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合規監管等有巨大市場潛力,但換句話說,這需十幾、二十年才能達成。能到達的至少是長期深耕的玩家。回到醫療健康領域,代表我們需不斷與醫護及Watson Health買家溝通,但這些都不是IBM進入醫療市場的優勢,所以才會出現錯位。

監管領域也是如此,我們得不斷與監管者、會計師及擔心財務法律的人溝通。深入某領域需要付出很大心血。IBM仍在金融服務、廣告、商業自動化、串流媒體和託管等銷售Watson解決方案。至少我們相信,通貨膨脹、工作力成本正讓世界經歷人口結構轉變。

這意味擁有技能的人越來越少,AI和自動化應用領域越來越多,至少幾十年內趨勢不會逆轉。

從回答可總結兩點:

一,Watson Health ≠ Watson,Watson依舊是IBM的AI名片。二,IBM的優勢是橫向服務。涉入某行業七年並不夠做出成績,但從全球智慧化趨勢看,做過醫療AI的選擇是對的。

但真如Arvind Krishna所說,Watson Health失敗是因涉入尚淺?

去年10月Watson Health最知名的代表作Watson腫瘤在中國停止銷售時,曾與Watson前員工、知情人士、合作方及多位美國醫療AI學者探討。Watson確實如CEO所說,「垂直領域應交給真正深耕的專業知識人士」。比起IBM對醫療業認知不足,除了技術問題,人為因素也是癥結。

外界曾唱衰Watson Health,原因是Watson Health建議療法有明顯失誤,但實情卻是Watson Health「測試版」下的診斷,並非外界以為的正式版。無論事實如何,IBM從上到下都保持緘默,任輿論批評。

過去IBM信奉與B端打交道,以及因此形成的高層行事風格,反而成了與醫療消費者或媒體溝通時的障礙。「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理也影響Watson Health產品上市。

如Watson腫瘤在中國本土化階段,中國醫生希望增加需求和模組,但提供Watson腫瘤訓練數據的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態度卻非常強勢,因不了解中醫,擔心新產品開發推廣會損害品牌形象而拒絕。同樣於美國醫院推行Watson系統時,也以流產告終,原因竟是Watson前期對美國醫院數位化程度預期過高,資金不夠。

業界人士看來似乎並非Arvind Krishna所說,是在垂直行業沒有經驗出的錯。對外,Watson Health難以掌握與醫院合作的主動權,對內,高層激進和錯誤公關策略也破壞品牌形象。但從根本看,是Watson Health代表的認知技術未達滿分狀態,發揮天賦的時機尚未到來。

一星期後Watson Health或正式退出IBM舞台,與私募股權公司Francisco Partners完成交接。在美國最受歡迎益智問答節目〈Jeopardy!〉一戰成名,次日出征醫療最尖端領域的Watson,最終劃上不算圓滿的句號。

而這次「述職」或許也是IBM代替Watson Health準備的退幕演說。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IBM Research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