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楊金龍總裁正在傷害中央銀行公信力的嚴重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30 日 17:56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正視楊金龍總裁正在傷害中央銀行公信力的嚴重性


在上週美國聯準會(Fed)連續三次升息三碼後,台灣央行近三次央行理監事會議總共升息二碼,換言之,台灣今年的升息幅度遠小於美國聯準會一次提高三碼的幅度,今年台灣與美國的升息幅度差異已達到七碼(一碼為 0.25%)。當兩國利差擴大時,套利的空間也會愈大,進而造成資金的移動。

因此,台美利差持續擴大必然會導致資金由台灣流向美國市場,但是,我國央行在 9 月 22 日的理監事會議新聞稿簡報第 15 頁的標題以「外界認為『外資係因美台利差擴大而匯出資金』,並『不符國內金融市場實際情形』」,換言之,央行認為台灣的外資移動可能沒有從事「套利」的需求,因而提出與一般學理完全相反的說詞試圖降低外界擔心台灣的牛步升息會導致資金大量外流的疑慮,即使資金大幅匯出持續發生。

首見央行總裁自己否認央行新聞稿

雖然中央銀行的說法完全不符合基本常識與一般的認知,《工商時報》於9月23日以「不再受限利差 央行走自己的路」為題的社論中也指出「但從央行理監事會後揭露資料,明確以兩大證據,『打臉』國際資本(外資)是因美台利差擴大而撤出台灣,並導致新台幣貶值的說法。」可惜的是,根據《工商時報》在9月29日以「外匯『管理』非管制 央行楊金龍這樣解釋」為題的報導,指出「央行總裁楊金龍先生在9月29日立法院財委會上表示,近期資金外流,主要的是美國升息的影響」,儘管央行總裁面對立法院的答覆符合經濟學理,但與其在央行新聞稿針對外資匯出台灣的特別說明卻完全衝突,這已嚴重傷害央行的威信。

央行對於台灣的經濟結構轉變應有更深入的了解

再者,央行總裁在面對立法院有關資金撤出台灣的相關作為時,也提到實施「外匯管制」的可能性而引起社會關注,但事後卻發布新聞稿並於立法院說明是指外匯「管理」而非管制,事實上,這樣的澄清以無法降低其發言對市場的負面影響。

幸運的是,台灣經濟受惠於台商回台與深耕台灣的廠商持續加強投資,使得台灣的經濟結構開始轉變,台灣的出口市場也更加多元。台灣的生產力也因新的資本設備投資與新技術的投資而增加,當經濟結構改變與勞動生產力提高時,發生經濟泡沫或金融市場動盪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故楊總裁的失言未造成金融市場過度波動。

升息與否應擺脫會傷害出口競爭力的單一思維

此外,在面對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對抗通貨膨脹的基調不變下,我國央行對於升息與否以及升息的幅度都應該對於台灣近年經濟結構的轉型與面對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若我國央行落入升息幅度擴大可能會傷害出口競爭力的舊思維,可能會重蹈過去壓低基本工資以提高出口競爭力的困境,即勞動低薪與經濟成長停滯的困境。

然而,自蔡英文總統上台以來,基本工資持續提高雖對部分產業可能產生影響,但是台灣的經濟並未因此而下滑,勞動市場甚至存在缺工的現象,這是台灣產業附加價值持續提高的結果。因此,我們期待楊金龍總裁若不認為台美利差擴大會導致台幣貶值與資金外移,應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據,才可以重新建立中央銀行的公信力。

最後,央行總裁發言與央行新聞稿的不一致以造成央行公信力的降低,我們也未見過一個國民所得已達三萬美元的國家央行會造成金融市場動盪,這對需要面對國際地緣政治風險逐漸升高的台灣政府與人民而言,絕非好事。

(首圖來源:Solomon203 / CC B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