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規劃發現金,學者籲兼顧配套與時機讓效益最大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04 日 8:29 | 分類 財經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政府規劃發現金,學者籲兼顧配套與時機讓效益最大化


政府將規劃全民共享發現金方案,不過正值景氣放緩、內外需不同調,學者認為,發放時機、配套都非常重要,否則拉抬經濟效果有限。

去年稅收超徵新台幣4,500億元是否還稅於民受關注,總統蔡英文3日表示,經過這幾天討論,中央可運用的1,800億元中,除了預留一筆錢因應不時之需外,將保留一定額度,用發現金的方式讓全民共享。

中經院3日舉行記者會,媒體關注政府發放現金,如何規劃才能讓效益最大化,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表示「取決於時機」。他指出,從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表現來看,食品紡織相關業別的消費力道稍微好一點,如果未來民間消費還是集中這塊,「對於我們期待經濟拉抬效果,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大」。

陳信宏也說,如果選在年節時候發放,不見得能強力激發消費。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指出,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發現金的效用最高,而且台灣現在是M型化社會,約五六成的人過得沒那麼好,這些人邊際消費傾向很高,對振興經濟會有很大幫助。

王健全接著強調配套的重要性,他指出,光靠餐飲、觀光等服務業振興經濟,效果有限,政府還可從民間投資著力,如針對淨零排放、數位轉型、因應缺工的設備自動化等面向祭出投資抵減,提振景氣、擴大內需同時,還能夠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另外,王健全認為,政府也可思考發放「數位券」,讓民眾、企業學習數位轉型、諮詢淨零排放,不只教育服務、資通訊服務業連帶受惠,還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至於普發現金是否應排除沒繳稅者,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認為不應如此,他表示,稅收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財,不以有無繳稅區分,即使是沒有繳稅者,平時也會消費、對國家經濟有貢獻,規劃宜從全民角度思考。

外界對於政府超徵稅收如何使用有諸多討論,葉俊顯則說,公共經濟學有個理論是「公共財悲歌」,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有衝突時,假如無限制擴大個人利益,公共財將大幅被壓縮,因此討論超徵稅收時,應跳脫此社會陷阱,將之視為私有財,才能更妥適配置資源。

葉俊顯直言,政府沒有及時回應4,500億元的超徵稅收是否普發,就是因為經營國家和家庭一樣,必須方方面面考量,好比一家之主如果突然獲得一筆金錢,會思考是要平均分給每個家人,還是要還房貸、學貸,綜合考量後才會有定論。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