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重組與對中投資大幅降低趨勢下,中國經濟表現較去年好的可能性不高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02 日 7:5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供應鏈重組與對中投資大幅降低趨勢下,中國經濟表現較去年好的可能性不高


在去年世界各國面對烏俄戰爭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後,全球的需求也因而快速的下降,雖然主要國家的央行紛紛採取縮表與升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來因應,但是,能源與黃豆、小麥、玉米等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民生需求帶來極大的負向衝擊。

對於低度開發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國家的債務負擔與償還能力均帶來嚴峻的挑戰,加上中國自身經濟已無法繼續其房地產的債務融通,使得全球經濟至今仍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除了通貨膨脹仍是影響今年全球景氣榮枯的重要因素外,中國經濟的走向也是關乎全球經濟預測是否準確的關鍵。

首先,就全球重要組織對今年經濟的看法而言,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1月10號最新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預測,今年經濟將「急劇、持久放緩」,成長率估計為1.7%,約為去年6月預測值的一半。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在25號也對經濟展望抱持悲觀與不確定性,同時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放緩影響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認為在高通膨、貨幣緊縮和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會更嚴重,因此,UN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9%,低於2022年的預估值3%。國際貨幣基金(IMF)則於30號公布1月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9%,較2022年10月預估的上調0.2個百分點,主要原因為預期通貨膨脹將會放緩。

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變數

其次,在上述經濟預測中,WB、UN與IMF等對於美國經濟看法不一,但普遍看壞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就中國經濟而言,WB與UN均下修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測值,分別為4.3%與4.8%,IMF則上修中國經成長的預測為5.2%。目前對於個別國家與全球經濟的預測主要考量多為通貨膨脹、烏俄戰爭與存貨的去化等因素,若我們要討論今年中國經濟的成長情況,可能需要由如下幾個面向來分析。

第一,就出口而言,我們可以區分為成熟或標準化產品與成長性的產品,成熟產品如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的需求已呈現逐年下滑,這些產業的產值已逐年下降,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度也逐步減少,加上具成長性高階手機與電腦的供應鏈重組,可以預期中國在成熟產品與成長性產品的產值均會快速地降低。此外,成熟產品的庫存去化速度也會較具成長性產品的產品來得慢,故個人認為庫存去化可以讓濟逐漸好轉的理由可能不會那麼快在中國發生。就此點而言,即使中國電動車產業極具前景,但其成長仍無法抵銷大量成熟產業的衰退,今年中國經濟的變化並不比去年樂觀。

第二,就內需而言,在中國房地產危機尚未緩解與全球通膨持續的當下,中國經濟的內需消費可能較去年好的理由應該只有疫情管制解封的課題,雖然目前中國疫情仍然嚴重。然而,根據彭博(Bloomberg)的報導 “China Foreign Investment Posts Record Slump as Covid Zero Ended” 指出,去年11月與12月前往中國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分別較前年同期減少33%與29%(去年12月的FDI金額為113億美元),這也顯示中國新增的就業機會將會持續減少,進而使得中國今年的內需繼續下滑。因此,若忽略上述因素,則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可能失真。

最後,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隨著印度、越南與墨西哥等地的供應鏈聚落逐漸形成後,中國在世界供應鏈的角色雖不會完全消失,但也不會再是主要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換句話說,隨著中國出口的產值正在逐步下降,支撐中國國內投資的房地產業也面臨破產的危機,過去的紅色供應鏈也面臨美國科技管制,而須離開中國或減少營業規模。上述原因都非中國取消封城措施可以抵銷的經濟衝擊。因此,即使去年中國經濟成長只有3%,今年中國經濟成長要超過3%,我們仍不樂觀,若此,則未來全球經濟下修的可能性極高。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