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帳醜聞、核電錢坑、斷尾求生,東芝如何走到下市這一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4 月 10 日 8: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半導體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假帳醜聞、核電錢坑、斷尾求生,東芝如何走到下市這一步?


東芝在台灣人心中是代表性日本消費性電子品牌,在辦公室與電梯也都看得到東芝商標,不僅如此,它還是日本主要國防產業之一,更跨足硬碟、半導體、能源、基礎建設多個領域,這樣的重量級企業,卻連年壞消息、醜聞不斷,遲遲無法走上正軌,2023 年 3 月董事會接受瑞穗金融集團旗下私募基金日本產業合夥公司所提出的併購下市計畫,日本巨擘走上可能下市的窘境,讓人不勝唏噓,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東芝的起源遠自日本明治時代,「東」來自於 1890 年藤岡市助、三吉正一在東京的京橋創辦生產白熾燈泡的合夥公司「白熱社」,到 1896 年改名為東京白熱電燈球製造公司,1899 年再改名為東京電氣;「芝」的部分則來自於 1875 年田中久重於東京銀座創辦電信機工場,傳到弟子時遷至芝浦,名為田中製造所,1893年改名為芝浦製作所,到 1939 年,雙方合併,成為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日後將公司名稱簡為東芝,即 Toshiba。

東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三井財閥的一部份,戰後透過併購跨足相當多領域,包括電子、化學、資訊,在軍事方面包括雷達、軍用電子元件,冷戰時代曾經出售能夠製造螺旋槳的精密多軸加工機軟硬體給蘇聯,使得蘇聯有能力製造靜音潛水艇,使得美國震怒;在家電包括電視、微波爐、影像電話;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DVD播放機;半導體方面更是快閃記憶體發表者。

這些領域的成功使得東芝品牌形象深植全球,在台灣也是知名品牌,然而,2000 年代,東芝可說諸事不順,在電視方面,既有的映像管電視已經逐漸遭淘汰,東芝因此於 2004 年底停產自產映像管電視,隔年與 Panasonic 的合資公司也停產,再隔年的 2006 年馬來西亞廠也停產,並且日本停售映像管電視,這過程造成不少損失。

進入平面電視時代,東芝賭在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SED)技術上,也就是奈米等級的無數小映像管組成的螢幕,比起 LCD 螢幕,擁有映像管色彩鮮艷、較省電、反應時間快的優點,但又可打造為薄型平面電視。東芝與佳能於 2004 年組成合資公司投入,認為當年 LCD 技術只能做小螢幕、良率低,電漿技術成本過高、耗電,發展 SED 有絕佳機會。

不幸的是實際研發卻遇上瓶頸,產品推出時間不斷推遲,最終甚至宣布不會成為大眾商品,因為成本過高,只能考慮專業市場。在 SED 裹足不前的同時, LCD 卻尺寸、良率提升,漸漸成為主流,東芝只能黯然退出 SED,出售合資公司的股權給佳能。

苦吞西屋是做假帳的起因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東芝在電視方面看走眼,在光碟與播放機規格戰上也落敗,2005 年東芝主導宣布 HDDVD 規格,2006 年推出產品,卻不敵主要競爭對手藍光,導致 2008 年黯然落幕。

就在東芝於電視與家庭娛樂領域吃癟的時候,2005 年,西田厚聰就任社長,面對東芝的迷惘,他孤注一擲,決定聚焦押寶半導體部門以及發展核能,於是重金收買吞下核能大廠西屋,原以為是為公司未來吞下「穩定電力」,卻沒料到是吞了「核廢料」。

最初的西屋公司多元化發展並併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改名為哥倫比亞廣播,1999 年旗下核能部門以西屋為名,出售給英國核燃料公司( British Nuclear Fuels Limited,BNFL),2000 年英國核燃料公司又收購電機大廠 ABB 旗下核能部門併入西屋,原本想要做為部分私有化時可出售的核心事業,但是英國核燃料公司本身財務越來越惡化,部分私有化計畫可能性越來越低,英國核燃料公司於 2005 年表示想出售西屋。

東芝、奇異、三菱重工都有意收購,西田厚聰認為核能可發展為東芝的核心事業,與三菱重工爭搶的結果,2006 年東芝花了高達 54 億美元搶下 77% 股權,為市場估值 3 倍以上,之後再分售小部分股權給策略投資者,持股略降至 67%。這樣浪擲資金,卻賭錯產業,東芝誤以為當年中國、美國、英國、印度都要積極衝刺核產業,後續興建核電廠數量卻遠遠不如當初預期。苦吞西屋,是東芝財務出現困境導致需要做假帳的起因。

東芝更沒料到,到 2008 年爆發全球金融風暴,對東芝的半導體與電子產品都造成相當打擊,外加併購導致手頭緊,業績難看之下,西田厚聰竟然下令財務造假,用集團內交易虛增收入,以及延後認列費用,來美化業績,2009 年西田轉任會長,社長交接給核電事業部負責人,也是當初併購西屋的主要交涉者佐佐木則夫,西田任會長後,不斷施壓佐佐木則夫美化業績,佐佐木則夫因而訂下了高成長財務目標,在金融風暴後,以及公司財務吃緊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達成,逼使下屬繼續造假。

此時東芝還繼續做出錯誤併購決策,2009 年收購富士通的硬碟部門,而硬碟卻是逐漸日暮途窮。

佐佐木則夫一心盼望能靠核能反敗為勝,只要先造假撐過一陣子,之後核能事業賺錢的時候再神不知鬼不覺調整回來就好,事與願違,2011 年日本 311 海嘯,就是日本自己的福島核電廠發生嚴重核災,使得全世界重新檢討核能的安全性,「核能文藝復興」慘遭斷頭,受創最重的就是東芝自己,因為世人再也不相信日本人能做好核能安全。

2013 年佐佐木則夫轉任副會長,社長交由原消費性電子部門經理田中久雄接手,這是因為原本一心幻想核能能超凡入聖,卻遇到天災人禍而死透透,只能期望靠消費性電子部門的經驗,讓家電部門轉虧為盈,來改善業績,田中久雄在這樣的期望壓力下,立下軍令狀承諾要讓電視事業轉虧為盈,勒令下屬使命必達,但電視當時競爭已經極為激烈想賺錢談何容易,結果下屬當然只能變本加厲的作假帳。

至 2015 年終於東窗事發,內部檢舉使日本證券交易監視委員會暗中調查,發現東芝果然有嚴重的假帳問題,東芝如此重要企業竟然財務造假引發全球震驚,不僅東芝本身,整個日本的形象都嚴重受創,最終演變為西田厚聰、佐佐木則夫、田中久雄前後三任社長通通下台一鞠躬。

填補核能巨虧加速變賣家產

假帳爆發才只是東芝麻煩的開始,問題根源的西屋,於美國核電廠工期一再延遲,導致虧損持續擴大,已經搖搖欲墜,但東芝當年還死不承認,聲稱西屋比併購時獲利更佳,當然不可能是真的,至 2016 年底,東芝中於面對事實,減記西屋投資價值達 25 億美元,並且承認對西屋的投資最終可能變成負值,2017 年 2 月又減記 63 億美元,導致東芝延後發表財報,到 3 月西屋聲請破產, 東芝的虧損遠超過先前估計,高達 90 多億美元。

為了填補誤中核能巨虧地雷造成的財務大坑,東芝只好加速出賣家產、斷尾求生,2015 年 10 月出售影像感測器部門給 Sony;2016 年 12 月出售東芝醫療系統(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給佳能、中國的美的集團買下東芝家電集團 80.1% 股權;2017 年 9 月東芝又以 180 億美元出售記憶體部門給貝恩資本領銜的聯盟,之後成為東芝記憶體公司,2019 年改名鎧俠;2017 年 11 月,海信以 1.136 億美元買下東芝映像解決方案(Toshiba Visual Solutions)85% 股權。

即使如此,2017 年東芝仍要靠大舉引進海外資金,自 30 多個投資方取得 54 億美元資金,才避免下市窘境。但引入外資,也就表示要接受西方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這些新的外資投資人對東芝企業治理有相當多意見,要求要快速斷尾虧損事業改善體質,或加速出售獲利事業讓其能盡快實現獲利,東芝上上下下陷入不知明天何去何從的迷惘,其結果東芝竟然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合謀施壓外資股東。

進行 3 年危機處理的社長車谷暢昭,最後想到的點子是讓自己曾經任職過的 CVC 資本公司來收購東芝下市,避免股東七嘴八舌不知該聽誰的的困擾,車谷暢昭此次沒有利益迴避引起軒然大波,只好於 2021 年 4 月辭職下台,收購案也告吹,此時預期出場又落空的外資股東,以外部律師組織調查委員會,披露之前的施壓事件,引發企業治理危機,2 高層主管與 2 董事辭職,董事長永山治也在股東會遭到罷免。

接手社長的綱川智,先前就曾任社長,正是因為危機處理能力不佳,被批為猶豫不決,才退下社長位置轉任會長,臨危重回社長,只提出公司分拆方案,拆為能源、基礎建設、以及鎧俠持股的管理公司,方案公布使投資人傻眼,惡評如潮,於是改宣布新分拆方案,只把裝置部門獨立,這拆來拆去的想法沒能解決問題還製造更多爭論,蹉跎近一年還是毫無辦法,於 2022 年 3 月再度辭職。最終裝置部門獨立的想法也遭股東否決。

於是 2022 年 4 月起設立特殊委員會來研究收購下市的可能性,5 月時收到 10 組可能投資人表達興趣,6 月實際收到 8 組收購提案,卻又導致嚴重爭論,7 月終於選出 4 組,至 10 月選定日本產業合夥公司為首的聯盟為優先,聯盟成員包括歐力士、羅姆半導體、中部電力等。到 2023 年 3 月,東芝董事會接受日本產業合夥公司的 2 兆日圓出價,若交易完成,將成為 2023 年全球第三大併購交易,東芝也將下市。

東芝的最終下場還未確定,但自從高價買下西屋後,造成的一連串骨牌效應,導致假帳事件而名聲掃地,核能錢坑造成嚴重財務困境,不得不大舉變賣家產,引進外資又釀成股東與公司衝突,平白浪費寶貴時間,使得公司情況已經很危急,還持續迷航,日本政府因為東芝是重要戰略企業,胡亂配合公司派施壓股東,引發反效果,高層走馬燈,公司士氣低迷、無所適從,每況愈下,如今若終能下市,或許也是解脫。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