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合金船身翹楚,龍德造船將朝水下無人載具和大型艦艇邁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4 月 19 日 7:45 | 分類 公司治理 , 無人機 , 自動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鋁合金船身翹楚,龍德造船將朝水下無人載具和大型艦艇邁進


創立迄今 44 年的龍德造船,以往主打外銷市場,2012 年贏得沱江級巡邏艦標案後,名聲廣為國人熟知,本報近日前往龍德造船蘇澳港第六廠專訪董事長黃守真,探究北部最大造船企業對於沱江艦、無人船和水下無人載具等發展方向。

鋁合金船身豐富經驗成沱江級得標關鍵

龍德造船在國內最廣為人知的造艦案,非沱江級莫屬,董事長黃守真認為海軍在新型軍艦規劃上,採用雙體船構型是相當創新的思維,也非常需要勇氣突破,設計出目前全球最大的雙體船軍艦。

黃守真指出,雙體船構型優點在於甲板面積大,酬載量高,因此沱江艦可安裝的武器相當多元,光是飛彈數量就高達 24 枚,加上 76 與方陣快砲,比起國際間同級產品火力強大許多。

▲ 沱江級設計創新、火力強大,也成為龍德在國內最為人熟知的造艦案。(Source:龍德造船提供)

此外,雙體船構型吃水較淺,因此台灣沿岸所有三級漁船進出的港口,都可讓沱江級操作,作戰期間可快速分散,避免軍艦集中在少數軍港,大幅提高生存率,若在實戰中具備良好表現,對於沱江級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利。

至於取得沱江級承造案的關鍵,黃守真認為在競標之前十多年以來,龍德在鋁合金材質船體的設計與實用性上花了許多心思,並長期外銷船艦至世界各國,建立良好口碑,因此當沱江級公開招標規格開出,將以鋁合金作為船身材質後,龍德是當年所有競爭廠商中,鋁合金船身實作經驗最豐富的廠商,也成為最後能如期如質交船的關鍵。

無人船國際馳名

龍德造船近年來除了固定的中小型公務和軍用船艦訂單外,也致力發展水面無人船,並從 2016 年開始外銷無人船載具。

當問及客戶回饋,黃守真笑道:「我們在無人船領域很有名啊,現在國際間談到無人船廠商,幾乎大家都知道龍德造的無人船。」顯現出對自家技術的信心。

談到水下無人載具方面時,黃守真則較為謹慎,對於近期中科院首款水下無人載具「慧龍專案」,僅表示就如中科院先前公開資訊所言,目前該專案主要任務是為水下載具進行各項系統測試。

▲ 慧龍專案目前主要任務是進行系統測試專用,但也為龍德和軍方累積水下無人載具技術經驗。(SourceLockheed Martin

但無論是水面或水下無人載具,基於世界各先進國家對人命安全的重視,以及同樣面臨少子化問題,因此自動化和無人化是一個必然趨勢,中科院透過慧龍專案開發出的相關技術,未來會有很大發展空間。

龍德造船雖然透過慧龍專案,在水下無人載具的船體設計和測試方面取得相關經驗,但談到雷虎科技近期發表的 4 公尺微型 AUV「海狼」時,黃守真表示水下無人載具是龍德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不過目前在水下通訊和自動化等相關技術仍在起步中,掌握程度與水面無人船相比尚有差距。

但龍德將無人船艦視為一大商機,雖然技術挑戰不是一朝一夕可至,但會長期投入相關技術開發,確保未來商機出現時,公司已準備好迎接挑戰。

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計畫?黃守真:不急

由於 90 年代海軍捨韓國蔚山艦改為採購法國拉法葉級巡防艦,因此目前海軍在二級艦僅剩艦齡老舊的濟陽級,戰力出現空缺,也加重基隆級、成功級和康定級等一級艦的任務負擔。

因此海軍在去年 8 月底正式決定暫緩爭論多年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改為打造 12 艘滿載排水量 2,500 頓等級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並在近日正式公開招標,未來將取代濟陽級成為國軍二級艦主力。

▲ 輕型巡防艦尺寸噸位將與海巡署 2,000 噸級巡防救難艦相似,海軍預計將以此型艦為基礎開發。(Source行政院海岸巡防署, Attributio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針對輕型巡防艦計畫,黃守真表示目前公司接下沱江級標案後,正在全力趕工交付海軍,而沱江級已是目前公司承造尺寸噸位最大的船艦,因此對於尺寸又更大一級的輕型巡防艦還需要更多事前準備,因此不急著投入這一次的競標。

但著眼於未來發展,黃守真也指出公司必需要與時俱進,因此不只沱江級和無人船艦,更大型的船艦也是發展方向,而未來勢必有更多類似輕型巡防艦的機會,等到人力、能力和產能都到位後,就會考慮爭取相關的造艦訂單。

結語

龍德造船身為國內三大,也是北部唯一的大型民間造船公司,長年以來從玻璃纖維到鋁合金船身,對於技術研發投注了非常多資源,因此可以即時針對客戶需求調整設計,從外銷市場中取得實際成績後,取得沱江級承造案成為在國內與台船、中信比肩的知名廠商。

由於水面和水下無人載具目前在全球都是重點研究項目之一,因此台灣在成立無人機國家隊後,未來對於無人船艦的需求勢必也會增加,而龍德造船在水面無人船的優勢屆時可望發揮。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