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楊光磊:英特爾晶圓代工產業成功機率為 1%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08 日 19:45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晶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楊光磊:英特爾晶圓代工產業成功機率為 1%


曾經擔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後來也成為英特爾資深技術顧問的台大兼任教授楊光磊表示,英特爾要發展晶圓代工業務,有其本質上的問題。因此,原本認為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有 50% 成功機會,在後來前往美國與英特爾進行討論與溝通之後,再將這成功機率降低到 1%。

楊光磊在 SEMICON Taiwan 發表演講後,在媒體的群訪下,發表他對英特爾發展晶圓代工業務的看法時,他表示當前台積電與英特爾競爭的不是製程技術先不先進的問題,因為英特爾的製程技術其實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因為有其本質上的問題,使得它即便發展出先進製程技術,而且良率也不錯,但是就是不會有客戶使用,讓它發展晶圓代工業務很難成功。

楊光磊認為英特爾本質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以客戶為中心的工程師思維。他舉了台積電的例子來說,當年行動處理器大廠高通在發展第一代處理器之際,就是楊光磊本人帶著 NB 飛到高通美國總部的所在地聖地牙哥,居住的一個禮拜與高通溝通後,使得他們後來投片台積電 65 奈米所生產出來的。反觀英特爾,就是以技術為導向,不會有服務客戶的思維,客戶要不要用隨便你。所以,所發展出來的東西就很難用,客戶不會願意來使用。

另外,楊光磊認為,英特爾現在要發展晶圓代工的困難點在於環境上。他指出,當前美國年輕人的就業重心都在軟體,期望到微軟、Google、META 去工作,幾乎沒有先進的半導體研發與製造人才。又對於美國來說,半導體產業算是個移民型企業,上世紀 80~90 年代的美國半導體產業都是由東方面孔的印度人與台灣人撐起一片天。如今,在這些東方面孔的人才會去原有國家後,現階段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要持續發展就變得相當的困難。

而對於美國政府推出《科學與晶片法案》,將提供 530 億美元的資金鼓勵企業投資美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其中英特爾也將受惠一事,楊光磊也不看好這樣會成功。原因是 530 億美元的資金還不如台積電一年的營收金額,而且這樣的補助還要分配個每一家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其金額就更少,這樣的資金實在沒辦法做什麼事情。何況,今年提供補助了,明年是不是還要繼續?這使得要靠這樣的「補藥」發展產業,則很難有成功的機會。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