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反映全球製造業難題,去庫存週期較預期延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11 日 8:3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經濟反映全球製造業難題,去庫存週期較預期延長


在美國和歐盟經濟放緩的全球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復甦也並未達到市場期待的水平,因此半導體週期似乎不太可能很快恢復,台灣經濟將很難在短期內擺脫僵局。

雖然消費的週期性反彈幫助台灣避免了第二季GDP再次陷入衰退,但全球需求疲軟帶來的壓力仍然顯而易見。做為全球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供應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台灣的宏觀表現也反映了這些行業在全球的表現,從中可見短期前景仍不理想。

台灣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庫存過多以及需求非常低迷,導致去庫存週期很長。新冠疫情爆發後,供應不足成為主要問題,因此全球製造商紛紛保留更多庫存以防生產中斷。然而,急於獲得和囤積的晶片在需求放緩之際成為了過量庫存,尤其是在加息環境下。

電子產品需求疲軟、去庫存週期長

去庫存週期這個概念理解起來不複雜,但不容易量化。為此,法國外貿銀行開發了「亞洲電子產品庫存壓力指標」,追蹤台灣、日本和南韓的出貨量和庫存增長之間的差距。根據指標顯示,最近一輪的去庫存週期早在2022年3月就已經開始,2022年第三季情況有所改善,但隨後再次惡化。這樣的發展並不常見,去庫存週期往往不會持續這麼長時間,但這一輪企業消耗電子產品和半導體庫存的週期已經成為2000年以來時間最長的,截至2023年5月已有15個月。

經過3年疫情後,在美國和歐盟經濟放緩的全球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復甦也並未達到市場期待的水平,這是電子產品/晶片需求沒有回升、備貨週期持續的原因之一。

在亞洲主要的幾個市場中,南韓去庫存壓力持續最長。2023年7月,南韓半導體出口下降幅度甚至擴大至同比-33%,同期台灣和日本為-12%。這可歸因於南韓晶片製造商在記憶體方面的實力更强,其記憶體正遭受需求大幅下滑的影響,從DRAM和NAND價格下跌可見一斑。

通膨壓力大 家庭可支配收入受影響

外部需求曾支撐和幫助台灣經濟平穩渡過疫情,卻在後疫情時期成為最低迷的因素。此外,當我們審視台灣的競爭力時會發現,新台幣的表現也在疫情期間、台灣大量出口時處於頂峰,如今表現相對疲軟,不足以緩解外需低迷和電子行業去庫存的影響。同時,新台幣疲軟帶來了通膨壓力,對台灣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造成影響。近期人民幣走弱也為新台幣帶來了額外的壓力,不排除會形成惡性循環的可能。聯準會和台灣央行之間的利差仍然高而進一步加劇壓力。

總而言之,鑒於電子和半導體等經濟關鍵行業的去庫存時間比預期長得多,預計台灣經濟受此影響增長將會低於去年。此外,由於新台幣疲軟,特別是與2021年相比,消費無法成為台灣推動經濟的備胎,而進口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膨正在侵蝕家庭的購買力。對於南韓等許多其他亞洲製造商來說也是如此。展望未來,評估當前情況將會持續多久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的前景。如果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半導體週期似乎不太可能很快恢復,台灣經濟也很難擺脫當前的僵局。

(作者:Alicia Garcia Herrero艾西亞;本文由 台灣銀行家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