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金融業能追上星港? 產學界:應鼓勵整併擴大規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6 日 16:15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金融業能追上星港? 產學界:應鼓勵整併擴大規模


金管會希望台灣「媲美星港」成為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但近年金融業產值對 GDP 貢獻比幾乎零成長,產學界建議,政府應鼓勵銀行業整併擴大規模,政策上監管及興利應並重。

近年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為趁勢吸引高資產客戶來台,金管會 2020 年 8 月推出「媲美星港」財管 2.0 方案,自 2021 年起台灣金融保險業產值突破新台幣 1.4 兆元,但對 GDP 貢獻比幾乎零成長,2022 年更降至 6.41%。

同一時間,香港金融保險業產值對 GDP 貢獻攀抵至 21.59%,創近 10 年新高,相比 2013 年增加 5.87 個百分點;新加坡金融保險業產值占比達 13.72%,相比 2013 年增加 2.67 個百分點。

金管會官員解釋,金融業產值受價格及業務量決定,其中,業務量可透過爭取台商資金回流而衍生的業務、推動財管 2.0、新種業務增加、原有業務量如放款餘額或證券交易量增加等 4 方向推動成長。

另一方面,利差或手續費會影響價格,官員坦言,國內新台幣利差比不上國外美元利差,加上金融業手續費收費低廉,如許多銀行不敢收取信用卡年費;但若提高利差,台灣中小企業占比超過 9 成,中小企業及自有住宅借款戶成本也就相對提高了。

民營銀行主管認為,台灣對外資匯入達一定規模者有管制,規定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投入台股,否則必須匯出,對國際資金流入意願難免會有影響,如新加坡對外資資金匯入基本上沒有管制,相對容易成為國際資金流中心。

他進一步指出,2012 年底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及兆豐金 4 大金控占台股市值的 5.4%,10 多年後被電子股取代、占台股市值比降至 4.7%;但新加坡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及大華銀行 2012 年底市值占比為 19.3%,現在一路升至 38.9%。

這名主管說,台灣金融業對 GDP 貢獻比幾乎持平,不代表台灣金融業沒進步,台灣整體 GDP 會成長,金融業產值也在成長,但星港市場不限於當地,資金流更多的是國際資金,台灣只能賺國內池子裡的資金,當金融業不夠國際化,自然難以提高競爭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賴威仁認為,台灣金融業對 GDP 貢獻比持平,可能是其他產業成長更為顯著,近年台美發展較偏重科技業,星港 GDP 組成則由金融業占大宗。

賴威仁表示,星港重要金融業務發展都不是侷限於國內貨幣,而是經營其他貨幣,成為區域調度中心,若金融發展幣別侷限本國貨幣,成長空間會稍微受限,台灣有不小規模資金錢進海外,政策面應思考如何吸引台商及台灣相關資金回流至國銀 OBU 或海外分行,鼓勵銀行開拓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或服務。

台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提出 3 點建議,第一,台灣銀行業市場過於飽和且規模零碎化,政府應鼓勵金融業整併提高競爭力,並應從「公公併」先行,展現示範效果。

其次,政府監管重於興利,不利金融業創新,若適度放寬監管、更重視台灣金融業對 GDP 貢獻比是否成長,對金融業競爭力會有助益。

第三,李鎮宇觀察,台灣各政黨總統參選人政見,提到的多是產業政策,未提如何興利,促進金融產業發展,金融業身為服務業的領頭羊,當政府拉動金融產業的薪資及競爭力後,才能進而拉抬整體服務業發展。

(作者:謝方娪。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