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形式難獲利,2,700 家會員看得到吃不到;MIH 聯盟換將,關潤迎接兩大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3 日 10:30 | 分類 人力資源 , 公司治理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聯盟形式難獲利,2,700 家會員看得到吃不到;MIH 聯盟換將,關潤迎接兩大挑戰


面對電動車產業競爭加劇,才成立三年多的 MIH 聯盟,魏國章、鄭顯聰兩大戰將相繼離開後,如何重新找到定位,為 2,700 家會員提供實質的營運貢獻?

《財訊》報導,鴻海創立的MIH聯盟日前拋出震撼彈,核心大將鄭顯聰宣布離職,4月1日起,由鴻海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接手MIH聯盟執行長。隨著技術長魏國章、鄭顯聰兩大戰將相繼離去,才成立三年多的MIH聯盟將何去何從,不只外界好奇,高達2,700家會員也想知道答案。

為了打造出電動車界的Android平台,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出開放式平台的概念,一手主導創立了MIH聯盟,期許透過聯盟成員的力量,一同制定標準且開放式的架構,推出電動車各系統的參考設計,加速創新與開發週期;也希望協助從來沒有進入車用市場的會員,了解認證的流程以及生態系,一起走向國際市場。

戰將求去,概念車計畫喊卡

然而,執行長鄭顯聰的想法,與劉揚偉的初衷逐漸有了分歧。其實,MIH聯盟成立之後,儘管會員數量快速遽增,多數加入的會員都希望可以背靠鴻海這塊響亮的招牌,但鄭顯聰早已透露:「以聯盟的方式運作很難賺錢。」

MIH聯盟雖然有高達2,700家會員,但多數是沒有繳錢的會員,真正參與聯盟事務的成員少之又少。聯盟公布《2024年經費需求與預算報告書》,預計捐款的會員家數為45家,以每家30萬元計算,僅1,350萬元經費,另外接受鴻海集團6,000萬元捐贈;編列不到1億元經費,顯示今年應不會有太大突破性。參加聯盟的電池材料廠總經理說,車用市場是台灣科技廠積極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不能光靠MIH聯盟帶來客戶和訂單,自己努力更實際。」

儘管MIH聯盟已為非營利組織,鄭顯聰仍希望透過造車的商業模式協助會員接單,去年10月日本東京車展時,正式發表了全球首發Project X概念車;以打造積木的方式呈現,有三人座、六人座至九人座等車款,鎖定共享、物流、租賃等B2B市場,喊出一年十萬輛的目標。

《財訊》指出,MIH聯盟本身並沒有造車的能力,量產條件全都寄望鴻海,只是隨著鄭顯聰離開,這項計畫也將跟著終止。MIH聯盟內部人士認為,這將會回歸聯盟的初衷,重新調整定位,讓會員利用MIH開放設計平台,自行對外爭取接單。

此外,去年10月MIH聯盟曾宣布,平台及技術將授權M Mobility;然這家公司戰略投資者為印度Tech Mahindra,也就是鄭顯聰未來任職的新創公司,不過這部分授權也會中止。

4月1日起,鴻海集團策略長關潤(Jun Seki)接掌MIH聯盟執行長。關潤去年2月從日本電產集團轉戰鴻海,日本汽車業界擁有長達37年豐富資歷,在日產汽車體系累積33年產業經驗。

鴻海人士指出,關潤接手後,將背負兩大重任:第一,協助會員打入日本車廠供應鏈;第二,日本車廠已感受到中國電動車的競爭壓力,未來在東南亞市場,希望可以快速結合日本的造車能力以及台系供應鏈的兩大優勢,成功找到出海口。

紅潮來襲,MIH如何定位

不過,短短三年電動車市場變化迅速,尤其中國電動車產業惡性競爭外溢,比亞迪電動車銷售首度超越特斯拉,小米日前也發表比特斯拉更便宜的SUV電動車,歐美各國都擔心中國電動車低價紅潮席捲全球。

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祕書長沈舉三認為,台灣科技業者要跟汽車大廠打交道很辛苦,從一開始彼此不孰悉,到真正進入認證測試,不是只有短短三年就能達成,發展過程必然會有波折,需不斷調整與長期耕耘。

TADA目前有百餘名會員,也有不少會員與MIH聯盟重疊,電電公會旗下也有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等組織。沈舉三認為,每個協會、聯盟的定位不同,放眼一年高達8千萬至9千萬輛的乘用車市場,結合智慧與科技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尤其歐美車廠已感受到成本的壓力,這將有利於台系供應鏈加速進入海外市場。

隨著鴻海集團本身轉型電動車的目標刻不容緩,這次關潤要如何挑起大梁,重新定位MIH聯盟的角色,滿足會員們的期待,勢必將面臨不少的挑戰。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