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Eats、foodpanda 冤家變親家,用 308 億買下全市場效應解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25 日 9:00 | 分類 共享經濟 , 財經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Uber Eats、foodpanda 冤家變親家,用 308 億買下全市場效應解析


Uber 以 9 億 5 千萬美元(約台幣 308 億元)併購外送龍頭 foodpanda,只要主管機關核准,最快 2025 年,Uber Eats 就會獨占台灣外送市場。這樁併購案背後將對台灣的外送、餐飲和零售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Uber和Delivery Hero SE已經簽署協議,由Uber以9億5千萬美元(約新台幣308億元)現金併購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台灣外送事業……預計於2025上半年完成交易。」5月14日,美國共享叫車平台巨頭Uber一紙新聞稿,為台灣外送市場投下震撼彈。

「早年外送剛起步時,兩家業者彼此就心知肚明,這是一場等誰先認輸的戰爭,一方撐不住,另一方就能接管對方資源。」一名知情人士如此形容Uber Eats和foodpanda之間的競爭關係。

翻開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3年發布的《外送大調查》,和2022年相比,外送平台使用人數約少了2.3%,也顯示台灣外送市場已經進入穩定平緩期。

儘管foodpanda台灣去年仍有5.5億歐元(約新台幣192億元)營收,但不具名foodpanda前員工認為,由於解封後業績一直無法突破疫情高峰,加上母公司近年接連虧損、啟動多波裁員。這時Uber又願意出高價買下台灣業務,Delivery Hero自然樂於出售這個小金雞,讓現金入袋為安。

事實上,分別在2012年和2016年進軍台灣市場的foodpanda和Uber Eats,至今都仍有攻不下的版圖和客群。

「兩家外送平台競爭這麼久,花了無數資源,但再怎麼燒錢,Uber Eats在南台灣就是很辛苦,foodpanda就是抓不到ABC或某些特質的人。」一名電商業者觀察,對去年首次實現獲利、野心勃勃的Uber母公司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買下整個市場。

對Uber來說,買下foodpanda,在合作店家、外送員管理上,更能產生綜效。

「他們再也不需要花雙倍的成本、時間,去跟著對手做促銷,或爭取特定商家來合作。」這名電商業者舉例,過去流量高的業者,往往必須讓利,像是二大平台各自為了爭取麥當勞上架,每一次談合作,都只能自主喊出比對手低的抽成費,但未來Uber將有更大的掌控能力。

(作者:陳葦庭;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