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 6 月,是職場新血湧入的季節。今年的新鮮人,比起以往,來勢洶洶。他們是從小在科技與社群網路環境中成長的 00 後、Z 世代,不僅善用數位工具,對於工作環境、價值觀與管理風格,也有自己的標準。
但對於X世代的主管來說,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新動能,還可能是挑戰。當他們滿懷理想、帶著「職場該這樣做」的態度進來,甚至對傳統職場文化提出質疑,X世代的主管該如何調整心態,才能在這場世代交鋒中找到共贏的可能?
Z世代眼中的職場 vs. X世代的管理方式
X世代的主管,成長於講求「勤奮、穩定、服從」的職場環境,而Z世代的年輕人,則是在「靈活、個性、快速適應」的數位世界中養成。這兩種價值觀的落差,使得職場上產生了許多矛盾。
1.「不是我不努力,是我講求效率」
X世代的主管習慣用「工時長度」來衡量一個人的投入程度,而Z世代則更關注「產出結果」與「過程效率」。他們會覺得:「如果可以在四小時內做完,為什麼還要坐滿八小時?」
建議》轉向「目標導向管理」、甚至是所謂的OKR管理
與其關注工作時間,不如改變考核方式,讓績效評估基於「完成度與影響力」,而非「坐在辦公室多久」。如果Z世代員工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甚至能用數位工具簡化流程,那麼或許該學習他們的方法,而非堅持舊有的框架。
2.「我需要的是導師,而不是長官」
X世代的主管,習慣「命令式」管理,認為資歷等於權威。然而,Z世代的員工,更偏好「平等對話」,他們期待主管能像「導師MENTOR」、「教練COACH」一樣提供指導,而非單向指令。
建議》從「權威領導」轉向「協作管理」
過去,「老鳥帶新鳥」的文化是職場常態,但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是單向學習,他們希望主管也能接受新知,並樂於與他們討論決策。X世代主管需要調整心態,從「我是上級」的角度,轉變為「我是教練」,以雙向溝通取代單向命令。
3.「這公司有沒有未來,比薪水更重要」
雖然薪資仍然是關鍵,但Z世代更關心公司的願景、文化與工作環境。他們希望工作的地方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如果企業缺乏使命感,或過於僵化,他們寧可快速跳槽,前往下一站。
建議》打造「有意義的職場文化」
對於X世代主管而言,提升薪資、福利可能是留住人才的手段,但對於Z世代,企業文化更具吸引力。因此,主管們應該強調企業的發展方向,並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價值。例如,讓年輕人參與策略討論,賦予他們一定的影響力與成就認同感,而非只是一個執行者。
4.「我的人生不只有工作」
對X世代來說,熬夜加班、革命拼搏是一種職場精神,但對Z世代來說,「生活與工作平衡」才是王道。他們不願意為了工作犧牲健康與生活品質,這讓X世代主管往往覺得「這些年輕人太軟弱、不願意吃苦」。
建議》彈性工作模式是未來趨勢
與其期待Z世代員工照搬過去「以公司為家」的模式,X世代主管可以試著引入更彈性的管理方式,例如遠端工作、彈性工時等,以滿足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需求,進而提升工作效率與忠誠度。
X世代主管該如何調整管理心態?
Z世代的到來,對X世代主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只要能調整心態,這群年輕人能為企業帶來創新、靈活性與數位轉型的契機。
1. 學習適應變化,而非抗拒新思維
傳統管理者可能會覺得年輕人「太挑剔」、「不受教」、「不耐操」,但事實上,這正是市場趨勢的縮影。X世代主管應該思考:當越來越多員工重視「個人價值」時,企業該如何調整文化,才能讓這些人才發揮最大價值?
2. 擁抱數位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Z世代的員工習慣使用各種科技工具來提升效率,例如線上協作軟體(Notion、Slack、Trello)、AI應用(ChatGPT、數據分析工具)等。X世代主管不應該排斥,而是應該學習如何運用這些工具,讓管理更具現代感。
3. 鼓勵雙向學習,而非單向指導
傳統的階級制已經不適用於現代職場,Z世代希望有「學習型領導」,即主管不僅是指導者,也願意向下學習。例如,在行銷、數據分析、社群媒體應用等領域,年輕人的見解往往比資深主管更敏銳,這正是企業可以善用的資源。
4. 重新定義績效評估標準
過去,績效評估往往與「工作時長」掛鉤,但Z世代更講求「成果導向」。X世代主管應該重新檢視績效評估方式,讓考核更貼近實際產出,而非只是按照工時長短來衡量員工表現。
結論:擁抱變革,才能跨世代共存
Z世代的年輕人,帶著全新的價值觀與工作方式進入職場,對X世代主管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學習的機會。透過調整管理心態,從「命令式管理」轉為「引導式管理」,從「工時考核」轉為「成果考核」,從「權威領導」轉為「協作文化」,X世代主管將能更有效地駕馭這股新興勢力,讓企業迎向更靈活與創新的未來。
最後,一個問題給X世代主管:
當這些年輕人告訴你「這個流程太沒效率,我有更好的方法」,你的第一反應是抗拒?逼他們照公司的SOP做就好,還是你願意拿張椅子坐下來,聽聽看他們的建議?
決定權在你手上,因為真正能夠適應變化的,才是未來職場的贏家。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