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美國政府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價值低於 800 美元)進口的免關稅措施以來,我國是否應該取消對於這類商品的免稅,已受到許多國會議員的關注。
依據立委引用關務署數據指出,中國近三年占小額(2,000元以下)免稅快遞貨物報單比率由50.4%提高至64.4%,若中國與香港的小額免稅快遞貨物合計,占比會達88%以上。當小額包裹免稅的受益者有接近九成均來自中國時,我國政府仍繼續給予免稅,對國內消費者、廠商的有何幫助並不清楚,但財政部繼續提供中國廠商完善銷售與避稅管道並不合理。
小額包裹免稅不必然使消費者有好處
首先,就消費者而言,政府給予小額包裹免稅廠商不分國籍,可能節省消費者部分購買支出,但當中國廠商利用各國小額包裹免稅大舉傾銷貨品時,消費者可能會買到大量低價中國產品,包含台灣等各國廠商都無法與中國競爭,小額包裹免稅就成為中國廠商傾銷管道。除了對中國廠商有利及讓台灣市場面臨低價傾銷,消費者本身可能就是受害產業的員工。
財政部擴大本國與中國廠商不公平競爭的做法
其次,市場競爭公平性而言,政府給予小額包裹免稅除了證明幫中國廠商去化生產過剩壓力,更重要的是,政府持續給予小額包裹廠商免稅,卻沒有對高達九成中國廠商現象確實檢討,反使本土業者面對不公平競爭環境。
再者,財政部忽視九成中國小額包裹進口的後果是,本國業者因中國低價競爭而受到傷害,在營收與利潤下滑的情況下,其可以繳納的稅收也均會降低,進而減少我國的財政收入。換言之,政府給予這些以中國業者為主的小額包裹免稅作法,對我國廠商的經營與政府的稅收都是負向衝擊。
平心而論,中國補貼其廠商大量生產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做法,已為美國與歐盟政府部門所重視,若中國政府進行不公平補貼已是普遍常見的現象,我國政府持續給予已經受到補貼的中國廠商出往台灣的產品免稅,是在擴大台灣廠商與中國廠商不公平競爭的環境。就公平競爭而言,魏哲家董事長在與賴清德總統說明台積電赴美擴大投資的目的時,魏董事長特別強調「我們只要公平競爭」。可惜的是,財政部允許九成中國小額包裹輸入台灣的作法,是在讓台灣的廠商面對不公平競爭。
讓台灣的小廠商可以存活,比財政部變相補貼中國小額包裹廠商更重要
此外,許多生產小額包裹的廠商可能也是小型或微型的廠商,這些廠商也是經濟部希望持續輔導與協助的對象,政府對小型與微型廠商的重視,除了協助廠商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中型與微型企業提供社會穩定的就業功能。若政府無法協助廠商對抗中國政府的補貼,還協助中國廠商擴大不公平競爭的利基,則這些中、小微企業將面對二次傷害。這或許是政府給予中小微企業補貼,卻仍無法幫助這些業的原因之一。
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面對將近九成的中國小額包裹,財政部對小額包裹的管制問題不應該再視而不見。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的基本功能,即使財政部降低免稅的額度,不公平競爭的環境仍然存在,換言之,政府該做的是取消免稅並加徵關稅。因此,行政院應停止為了保護特定外國團體,而使得國內業者面臨二度傷害的作法。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