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實證!工研院「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前進日本裝機啟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0 日 11:51 | 分類 尖端科技 , 淨零減碳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淨零碳排實證!工研院「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前進日本裝機啟動

全球致力達成 2050 淨零排放,碳捕捉已成為實現產業減碳關鍵技術之一,工研院今日宣布攜手日本三菱電機日在本兵庫縣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行「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裝機儀式,隨即啟動從廢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的實證。

三菱電機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所長西澤昭表示,推動永續發展是企業經營的核心,三菱電機致力於研發建構綠色社會的創新科技,涵蓋碳循環、材料與產品循環利用、次世代功率半導體、能源管理等領域,這次的合作是碳循環技術的關鍵一環。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表示,面對全球淨零排放與氣候變遷挑戰,科技創新是解決永續難題的關鍵,工研院積極投入新科技研發,包括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領域,期望透過產業合作推動技術落地與價值創造,不僅是台灣碳捕捉技術首次跨海驗證,更是台日攜手推動減碳技術的指標意義。

西澤昭指出,三菱電機高度重視低濃度二氧化碳捕捉的潛力,這次導入工研院開發的碳捕捉模組,結合三菱電機於空調系統與產業系統等領域中累積多年的控制技術與能源管理技術,加速打造回收至再利用的一貫型碳捕捉系統,未來將納入三菱電機的「Energy & Facility(E&F)」解決方案。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表示,工研院開發的固態胺吸附技術具備低溫脫附、節能等優勢,像「會呼吸的海綿」一樣,能從稀薄的氣體中把二氧化碳抓下來,然後用 80℃ 左右的低溫就能釋放出來回收使用。

萬皓鵬指出,固態胺技術具備設備體積小、設備壽命長、熱穩定性佳等特點,不像傳統液體吸收法那麼耗能,特別適合應用在像天然氣鍋爐、燃料電池、半導體等小型,但分散的排碳來源,更具高度擴展性,有助於建立亞洲地區的碳管理鏈。

萬皓鵬說明,這項技術具備高度產業應用潛力,特別適合導入於目前中小型排碳源的製造場域,例如化學工廠與食品製造業普遍使用天然氣鍋爐作為熱源,其廢氣中含有濃度不高,但穩定的二氧化碳,適合透過本系統回收再利用。

萬皓鵬強調,半導體廠需處理製程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這類氣體在高溫分解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導入碳捕捉模組可同時提升污染控制與碳管理效益,不僅可協助企業落實減碳,更有助於因應未來碳費制度與供應鏈減碳要求,打造具經濟效益的淨零轉型方案。

(首圖來源:工研院)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