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台灣規模龐大的壽險及出口業者匆忙對弱勢美元避險,台幣週二(7 月 1 日)劇烈震盪、尾盤一口氣驟升超過 2%。
英國金融時報1日報導,台幣週二驟升2.5%、收在29.16兌換一美元,為5月初以來最大單日升幅。
台灣壽險業握有1.7兆美元海外資產、其中多數是美債,對今年重貶的美元有高度曝險。追蹤美元兌一籃子6種主要貨幣的ICE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簡稱DXY)在今年1~6月期間重挫10.8%,為自1973年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金本位制」結束以來最為慘烈的上半年走勢。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新興市場利率與外匯策略師Chandresh Jain表示,台幣週二急升,很可能跟壽險業者買進台幣遠期合約、規避弱勢美元的風險有關。
台幣才剛於週一重貶2.5%,許多分析師認為是央行進場干預的關係;台幣今年大幅走升、不利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約60%的出口業。
法巴的Jain指出,過去兩月台灣壽險業者主要運用「代理避險」(proxy hedges)的方式,透過其他貨幣放空美元,賭韓圜或星幣的升值速度可能會比台幣快。不過,這些業者如今又開始用本國貨幣避險。他說,「美元兌台幣的波動速度一直比其他代理貨幣快,促使他們重新用台幣避險」。
分析人士認為,台灣壽險業者還是會繼續以韓圜進行代理避險,這可能促使韓圜進一步升值。年初迄今,韓圜相對美元已跳升超過8%,主要是受到外資湧入韓股、6月總統大選後財政支出有望擴張的帶動。巴克萊(Barclays)外匯與新興市場總經策略師Lemon Zhang表示,「人們認為韓國可能會重演台灣當前處境」。
專欄作家Brad Setser、Joshua Younger年初時就曾提及,壽險業者握有的大量美債,讓台灣成為金融強權,但這雖反映台灣在金融與經濟方面的強勢表現,卻有可能成為明顯弱點。台灣壽險業者顯然並未替日益膨脹的外匯部位積極避險,這導致其手上的台幣計價保單(負債)及以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價值,出現巨大的貨幣錯配(mismatch)。這意味著,一旦台幣大幅升值,恐對台灣壽險業的財務結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解釋,所謂的貨幣錯配係指當匯率產生大幅波動時,政府、企業或個人在資產負債表上採取不同的幣別計價(如收益或資產以本幣計價,而債務以外幣計價),因此造成資產與負債價值出現大幅落差的一種現象。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