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針對主要貿易逆差國展開連環制裁,美國時間 12 日正式對歐盟與墨西哥「同日開獎」,雙雙祭出 30% 新關稅,自 8 月 1 日起對美出口部分商品將被課以高額關稅。此舉不僅進一步強化川普第二任期「美國優先」的經貿路線,也讓尚未公布懲罰性關稅的台灣與印度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潛在目標。
據白宮公開信函,美國已通知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指出雙邊長年貿易逆差嚴重且不對等,批評歐盟對美商品設有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與市場限制,導致美國處於長期貿易劣勢。信中強調,美方已多次協商未果,決定自 8 月起對歐盟出口商品中約 30% 的品項課徵單一性 30% 關稅,且此稅項獨立於現行的部門性關稅。
除了歐盟外,川普政府也對墨西哥宣布相同稅率與生效時間。兩案同日公布,明顯顯示川普政府針對「十大貿易逆差國」的策略正逐步成型。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先前資料,美國目前最大逆差國依序為中國、歐盟、墨西哥、日本、越南、德國、韓國、台灣、印度與馬來西亞。截至目前,美國已針對其中八國公布不同程度的懲罰性關稅,僅剩台灣與印度尚未宣布具體措施。
白宮指出,儘管課稅,但仍開放與歐盟、墨西哥雙邊磋商的空間。信中提及,若對方能對美國商品開放市場、消除貿易障礙,美方願意隨時取消額外關稅。但也不諱言,若廠商選擇將產能移往美國設廠,將可享有加速通關與行政支援,「幾週內即可落地營運」。
對台灣而言,儘管未在本次名單中,卻已被視為下一波政策風險的高機率目標。目前台灣對美順差商品集中於伺服器、AI 晶片、網通設備與半導體代工等關鍵科技項目,若遭受類似懲罰性關稅,勢必擾動整體出貨與報價節奏。
供應鏈分析人士指出,川普此輪制裁展現出一致性稅率、明確時程與具體標的,與過去貿易戰的模糊策略大相逕庭。這也促使台廠近年來積極在美國德州、威斯康辛州、墨西哥瓜達拉哈拉、馬來西亞檳城等地擴大投資,希望爭取稅務安全區並降低貿易摩擦風險。
雖然目前尚未公布是否將對台徵稅,但在前八大逆差國已全數「開獎」之後,外界普遍認為,川普政府下一張牌極可能落在台灣與印度其中之一,或甚至同步推出措施。尤其是台灣出口美國的科技產品占比高、毛利優,成為美方聚焦「結構性逆差」改革時的敏感項目。
隨著川普第二任期強勢推動貿易重構,「十大逆差國」名單幾乎已全數出清,僅剩台灣與印度等待宣判,也讓全球供應鏈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台灣產業與政策單位如何提前應對潛在風險,將是下半年經貿布局關鍵。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