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來,央行針對房市陸續祭出限貸令、信用管制等措施。這些政策的初衷十分明確:打擊投機炒作、壓低房價,讓真正有需求的購屋族能夠負擔得起。然而,結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期,雖然交易量明顯下滑,買氣也冷卻,但房價卻幾乎沒有鬆動。
對許多首購族來說,這種「量縮價穩」的市場,比房價持續上漲更令人無力,因為既看不到下跌的希望,也難以負擔現有的高價。究竟為什麼房市會陷入這種「凍結」狀態?
交易量降溫,房價卻不跌的結構性原因
一般認為「成交量下滑就會帶來價格下跌」,但房市運作並非如此單純。首先,屋主大多缺乏急售壓力,尤其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持有房產的成本並不高,因此多數賣方選擇觀望,而非降價出脫。再加上土地成本與營建成本持續居高不下,新屋供給價格有一定的底線,建商自然不願輕易讓利。
此外,自住需求雖然受到政策抑制,但仍持續存在,形成價格的支撐力。這些因素互相作用,導致市場進入「量縮價穩」的局面,讓買方寄望價格大幅修正的想法顯得不切實際。
政策抑制資金,但也讓買方更難進場
央行打房的另一個影響,是提高了購屋的資金門檻。選擇性信用管制、貸款成數下調、第二戶以上貸款限制等措施,雖然有效遏止了投資客的槓桿操作,卻也讓自住族面臨更高的購屋難度。
許多首購族因貸款成數不足被迫準備更多自備款;部分收入不穩定的家庭,甚至因銀行審核標準趨嚴而無法順利貸款。結果便是「想買的買不起,能買的不敢買」,市場因此進一步陷入低度交易的僵局,房價卻仍舊固守在高檔。
購屋族如何在凍結的市場找到突破口
在這種環境下,與其被動等待房價下跌,不如採取更務實的策略因應現況。購屋族可以先調整預期,例如選擇小坪數、次要地段或新興重劃區,以降低總價壓力。同時,交易量低迷時,議價空間往往比熱絡時更大,買方可藉此爭取更有利的成交條件。
善用政府提供的青年安心成家貸款與地方補助,也能有效減輕資金負擔。換言之,真正的關鍵並非等待價格崩跌,而是在現有的政策與市場條件下,找到相對合理的進場機會。
未來房市可能出現的變化
雖然短期內房價難以下跌,但房市仍有可能隨著政策與市場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調整。如果央行因通膨或經濟走勢調整利率,房貸負擔增加,部分資金壓力較大的多屋族可能被迫出售物件,市場上將出現更多議價空間。同時,政府若加速推動社會住宅、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將有助於釋放更多供給,緩解長期以來的供需失衡。
另一方面,人口結構與區域發展也將成為影響房市的重要因素。少子化與人口外移,可能使部分縣市的房價逐步回到合理水平;而新興重劃區或交通建設完善的地段,則可能因相對親民的價格與發展潛力,吸引自住族群進場。對購屋者來說,這些變化不僅是挑戰,也是機會。與其被動等待整體市場的劇烈轉折,不如掌握區域性的調整契機,才能在高房價的環境下找到突破口。
想等「房價大跌才進場」,可能會錯過議價時機
央行打房沒有讓房價崩跌,反而讓市場進入「凍結」的新常態。這對投機客確實是一大打擊,但對一般購屋族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高價與高門檻的環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進場機會。
如果你還在等「房價大跌才進場」,很可能會錯過市場真正的議價時機。更務實的做法,是認清政策、成本與市場心理的結構,調整預算、降低總價,並且靈活運用議價與補貼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被動等待之外,主動掌握自己的購屋時機。
(首圖來源:Solomon203 / CC B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