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價要上漲的時候,超市貨架上的消費者購買價格通常是最後才反應,批發商品和服務的成本,才是通膨即將來襲的訊號。不妙的是,美國七月批發價格出三年來的最大漲幅,這可能預示與關稅相關的價格上漲將大幅加速。
美國才公佈完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程度沒有預期那麼大,但是最新公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卻遠超預期。繼 6 月持平後,七月上漲 0.9% ,遠高於預期的 0.2%,年增率從 2.4% 攀升至 3.3%,創五個月新高,這一漲幅令華爾街大吃一驚,反應通膨壓力開始加劇。
不包括食品、能源和貿易服務在內的「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是反映通膨狀況更穩定的指標,也上漲 0.6%,同為 2022 年 3 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年漲幅從 2.5% 升至 2.8%。
物價正在蠢動
批發價格反映的是,企業為購買或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產品所支付的成本,是來自經濟中提供或銷售商品和服務的企業的角度。而消費者價格,是從支付這些商品和服務的人的角度衡量價格變化。
核心消費者物價剔除食品和能源,更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通膨情況,自從川普政府對美國徵收數十年來最高的關稅以來,通貨膨脹率有所上升,7 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 0.3%,創下今年最大漲幅,年增至 3.1%,自 2 月以來首次突破 3%。
但整體而言,消費者物價漲幅,並沒有像許多經濟學家今年稍早預測的那麼高,原本預期會受關稅影響的類別價格也沒有出現明顯上漲。現在市場上的共識是,通膨將短暫上升,鑑於經濟放緩和勞動力市場萎縮,聯準會有降息的空間。
關稅成本勢必傳至消費者
然而,如批發價格報告顯示,通膨上升的風險並未消失。這份報告引發人們的疑問,企業物價上漲是否會轉嫁給消費者,進而推升通膨。經濟學家認為,即使消費者尚未感受到,但批發價格飆升,反應通膨正在席捲整個經濟。
雖然至今企業已承擔大部分關稅成本上漲,但進口商品成本上漲,正日益擠壓利潤空間,企業不會承擔關稅產生的所有成本,預計未來幾個月關稅將更強勁的傳導至消費者價格。
九月降息變數多
無論如何,物價現在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美國聯準會一直試圖將通膨率降至 2%,現在距離目標越來越遠。因此 PPI 出爐之後,有分析認為價格超過預期,可能會削弱市場對下個月降息的部分樂觀情緒。
聯準會必須在通膨再次上升,美國就業市場也惡化之間做選擇,判斷哪一個因素才是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支持降息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聯準會必須在支撐勞動市場和抑制通膨之間做出選擇,他們將選擇支持勞動市場並降息,畢竟雖然通膨上升令人擔憂,但仍然算溫和。
- The clearest sign yet tariff inflation is hitting companies: Wholesale prices jumped the most in three years
- Key inflation rate shows biggest rise in 6 months, CPI shows, but Fed rate cut still appears in play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