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入股英特爾後,川普政府近日再度出招。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正考慮將《晶片法案》補助轉換為股權,藉此取得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建廠的持股,為全球市場投下新的不確定性。
川普在選舉期間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強調製造業回流與本土化生產,並透過關稅壁壘迫使企業將產線遷回美國。從目前成果來看,這一策略的確帶來實質影響。例如,蘋果宣布將在美國加碼投資 1,000 億美元,未來四年累計投資規模將達到 6,000 億美元,同時加深與格羅方德的合作,鞏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
NVIDIA 亦計畫在未來四年投入數千億美元,用於晶片與電子產品在美製造,並與台積電、鴻海等合作夥伴攜手設廠;英特爾則獲得日本軟銀集團 20 億美元注資,對方以每股 23 美元收購英特爾普通股,強化對美國半導體創新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多半並非直接由美國政府出資,而是透過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引導民間資金挹注,相較之下,拜登政府則仰賴《晶片法案》提供大規模補助,提撥 390 億美元補助盼半導體業者赴美設廠,也難怪川普政府大肆批評拜登政府「白送錢」。
為了讓政府支出的補助更具回報,川普政府如今考慮將《晶片法案》補貼轉換為股權,以「有效利用白花出去的錢」。換言之,華府可能以「補助換股」的方式,強勢介入半導體產業,未來不排除提出強硬手段,強迫持有台積電、美國、三星等公司的股權。
至於對中政策方面,川普政府最初延續拜登時期對 AI 晶片的出口限制,近期則轉向與 NVIDIA、AMD 達成新協議,要求廠商將來自中國的營收 15% 上繳美國政府,作為恢復出口許可的條件。然而,這項「晶片營收分潤」安排可能面臨法律挑戰。
新加坡 Hinrich 基金會貿易政策主管 Deborah Elms 認為,當天花板不存在時,可以想出各種針對特定公司、特定國家的組合。前美國貿易談判官、現任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ISEA)研究員 Stephen Olson 認為,這種做法罕見,都是嚴重低估了事態,「我們實際上是看到美國貿易政策貨幣化,美國企業必須向政府付錢,才有出口許可。如果真是如此,意味我們已進入一個新的、危險的世界」。
回顧川普的施政,可以發現他確實在兌現「重振美國製造」的承諾,但同時,各種突發奇想的新政策也顯示他將商人的思維全面導入政治,將美國貿易政策貨幣化,且每一項新政策背後都圍繞「美國利益優先」,不惜衝擊全球貿易體制。
然而,當前真正的問題在於:誰能限制川普進一步擴張總統權力?這些政策是否具備完整的法源依據?在權利無限擴張的條件下,犧牲的可能是美國長期以來賴以維繫的制度約束與國家公信力。
(首圖來源:Flickr/Gage Skidmor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