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沒有變得更好」?脫歐後經濟與民意的真實答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28 日 8: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英國「有沒有變得更好」?脫歐後經濟與民意的真實答案

英國到底有沒有因為脫歐而「變得更好」?最直觀的證據,還是放在新一季的經濟成績單與民意變化──2025 年第二季英國 GDP 季增 0.3%,雖低於第一季的 0.7%,但仍優於英國央行與多數經濟學家原先預估的 0.1%,6 月單月更是月增 0.4%,帶動本季「勉強正成長」;不過同一時間,企業投資季減 4%,顯示景氣動能脆弱、企業對前景保守。

有些人認為僅用一季GDP或一張民調難下定論,但把視野拉長到英國官方獨立機構OBR(預算責任辦公室)對脫歐影響的長期估計,就能看見結構性問題:英國進出口量相對留歐情境將長期低15%,貿易強度下降帶來潛在生產力約4%的持久拖累。OBR在2024年更新並在2025年持續引用的分析認為,這些假設「大致正在兌現」。

與此同時,輿論已經持續兩年呈現「後悔脫歐」的狀態。YouGov在2025年初與年中的調查先後指出,55至56%的受訪者認為離開歐盟是錯誤;Ipsos在2025年初的調查也顯示54%的英國人認為脫歐決定不正確。

這樣的趨勢並非偶然發生,而是逐步累積的民意逆轉。

民意「悔脫歐」:想靠近歐洲,但也清楚重返不容易

如果只看月度與季度走勢,2025年英國經濟並非沒有亮點:6月GDP月增0.4%,讓第二季最終以0.3%的季增作收,略勝預期;但路透社也強調,企業投資季減4%、就業市場轉冷,提醒這波回溫缺乏紮實投資支撐。這代表疫情後的補庫存、提前發貨與公共部門支出等一次性因素逐步消退,結構性問題(生產力、貿易成本、技術投資不足)仍在。

貨幣政策端,英國央行在2025年8月把基準利率從4.25%下調至4%,且以5票對4票的分裂表決通過,央行亦警告通膨仍高、就業降溫未定,後續降息速度恐放緩──代表目前應該要注意經濟增長大幅趨緩、景氣並沒有走向復甦。貿易結構方面,英國2024年的總出口為8,730億英鎊、總進口9,060億英鎊,整體逆差約320億英鎊。歐盟仍占英國41%的出口與50%的進口;服務業出口相對強勁,對歐盟與非歐盟市場分別較2019年實質增加約19%與23%,但貨品貿易逆差仍龐大,服務業盈餘無法完全抵消貨品赤字。服務業是英國的護城河,但貨品貿易成本與邊境摩擦,仍是脫歐後的結構性傷口。

根據YouGov的年度調查指出,且多數人雖不滿脫歐結果,卻也不把「立刻重返」視為短期優先。理解這個「矛盾」很重要:它代表英國社會希望修補對歐關係(減少邊境摩擦、簽署獸醫協議、技術標準互認等),但對「重入歐盟、放棄例外條款」仍是一個現實考量點。

進一步來看「英國重返歐盟」的接受度:同樣由YouGov在2025年中的調查顯示,法、德、義、西四國民眾多數支持英國重回歐盟;但若英國保留過去的「特例」(不採用歐元、不加入申根),支持度明顯下滑──英國國內也一樣:54%贊成重返,但若要放棄過去豁免,支持度降到36%。這說明「重返」若發生,政治代價與政策整合成本都很高。

川普第二任期,對英國到底有什麼影響?

而美國的關稅政策,也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美英於2025年中宣布一組有限的關稅安排:美方把英國製汽車輸美的稅率對配額10萬台降到10%(之前一般稅率高得多),另對鋼鋁設定配額制避開25%的懲罰性關稅。這些措施在政治上可被解讀為「關係穩定」,但在經濟上屬小而有限,因為汽車出口的配額規模本來就接近英國對美的年出口量上限,而且鋼鋁仍在高關稅的框架下以「豁免配額」方式管理。

再者是英國對歐策略的相對權重上升──即便英美有象徵性的降稅與配額安排,但在英國整體貿易版圖中,歐盟仍為大宗貿易夥伴,且貨品通關、標準互認、農食檢疫(SPS)這些「非關稅障礙」才是英國企業想解決的當務之急。換言之,英國與歐盟修補技術性協議的邊際效益,可能遠大於任何短期的英美貿易安排。

也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2025年的英國輿論與企業社群,多把焦點放在「英歐貿易與監管的細節修補」,例如前述的醫療協議、化學品法規、專業資格互認、資料跨境傳輸的適法性等。當前的「微調路線」更貼近現實,能否降低邊境摩擦與合規成本,決定英國中小企業的出口意願與投資循環;而這些都不是英美關稅協議能解的題──美國不可能取代歐盟的重要地位。

英國沒有比脫歐前更好,但正在修正路線

以目前的所有狀況整合來看,英國在脫歐後「沒有變得更好」:目前的成長都是屬於短期的景氣反彈,而企業投資轉弱、就業放緩、央行的保守降息都說明狀況仍不牢靠。

而從川普第二任期對英國的影響來看:英美之間只達成有限、短暫的降稅安排,對經濟成長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美歐、美中之間的「暫緩升溫」只能算止血,全球關稅不確定性仍高。這些外生變數使英國更須把修補英歐經貿關係擺在前面。這不是口號,而是讓服務業優勢跑得更快、讓中小製造業有意願回到歐陸市場的現實工程。正如路透分析脫歐的專欄所言:「忘了川普,英國真正的大獎在歐盟。」

若未來兩年年英國能把「英歐技術性協議的修補」制度化、把服務出口的優勢用數位貿易與資料跨境規則固化,加上英國央行漸進降息帶來的融資成本緩解,英國有機會把眼前的「弱增長」變成可持續的成長。但若企業投資持續轉弱、貨品關卡摩擦不減,或全球關稅戰火再起,英國可能又回到「低成長、低投資、低生產力」的迴圈。

脫歐不是一場能用一次公投定出勝負的比賽,而是一個長期的政治經濟工程。要把「沒有變得更好」修正為「還可以變好」,關鍵不是再辦一次公投,而是把每一個降低摩擦的細節協議,好好重新跟歐盟談回來。

民意面同樣呈現這種拉扯:多數人已認為脫歐是錯誤,但也不急著辦「重返公投」;英國國內對「要不要放棄過去的豁免優勢」缺乏共識,而歐陸主要國家對英國回歸不願再給特殊待遇。換句話說,即便「想回頭」的人變多了,但如何「回得去、回得好」是一連串更難回應的問題。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