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爾 CEO 陳立武自今年三月上任以來推行了許多重大的節省成本與重組策略,包含計畫裁減 24,000 名員工(相當於總人力的 15%)、停止汽車晶片製造業務、暫停在歐洲的晶圓廠投資。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停止對外提供 18A 製程、轉向 14A,並表示如果 14A 也無法得到客戶訂單支持,也有可能暫停開發與投資。
對於這樣的變革市場上多半持正面態度,畢竟前任CEO Pat Gelsinger在製程和晶圓製造的投資被外界普遍認為過於激進,但筆者以為這又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大家都同意英特爾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半導體設計而是製程,那在製程上下猛藥本就是合理之舉。所以時至今日,儘管外界對於當初Pat當初喊的4Y5N(四年五結點)被外界看衰,如果目標是要讓英特爾能在先進製程和台積電分庭抗禮,這樣的訴求其實非常合理。
再來,當大多數的企業面對困境時,樽節是一個看似很合理的策略。所以陳立武的大砍人力和組織重整外界也多半可以理解。但請別忘了:英特爾是一間半導體公司,且是一間頂尖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如上段所述,如果目標是要讓英特爾回到先進製程的戰場,不投資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也讓筆者想到當年的CEO Bob Swan,雖然不大力投資研發的原因不太一樣,但後果可以預見是一樣的:當年的英特爾就因此停在14奈米的製程,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對手AMD憑藉台積電的7奈米彎道超車,到今日AMD在各等級系統用處理器的效能全面輾壓自己。今日的14A也是一樣:如果英特爾對於14A的態度還是打帶跑,如果有客人要我就繼續做,沒有客人要那我就放棄,那筆者可以很悲觀地說:這可能也是英特爾在先進製程的最後一舞,英特爾很有可能再也沒辦法提供先進製程和台積電對抗。
但這也點出一個問題,就是英特爾在半導體業的定位到底是甚麼?是要以唯一一間垂直整合的公司自居?還是要將公司垂直分工化,讓英特爾變成一間純半導體設計+一間晶圓代工的集團?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必須要徹底釐清,並且跟所有內外部的人講清楚的事。
如果還是要讓自己成為一間垂直整合的公司,那研發製程的首要目的便是服務自家產品。在台積電已經準備邁入N2的階段,14A勢必得加大並加速投資,以其未來的Nova Lake或是Barlette Lake可以正面迎戰AMD的Zen 6和Zen 7;如果英特爾決定棄守唯一垂直整合企業的位置也沒有關係,半導體設計部份對於製程的選擇可以更有彈性,而晶圓代工部門就必須思考是否還要在先進製程上和台積電競爭,如果要(美國政府應該也希望英特爾繼續想辦法拉近和台積電的距離),那14A一樣也得大力投資。
所以總結來說,不管要讓英特爾在哪個位置繼續發光發熱,大力投資14A都是必要的,也希望陳立武了解到半導體業的第一個蛋(或是雞)就是投資,沒有這一個蛋或是雞,那英特爾就無法back to the game。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