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資料中心佈建加速,雲端大廠的需求正從訓練型 AI 轉向推論型 AI,帶動大容量記憶體需求持續升溫,也導致記憶體供應吃緊的狀況由 DRAM 移轉至 NAND。供應鏈業者透露,繼上週 SanDisk 將 NAND 報價上調 10% 後,美光也通知客戶,將暫停所有產品報價一週。
產業人士表示,美光自今日起將暫停對通路商及 OEM / ODM 廠報價,範圍涵蓋 DRAM 與 NAND 產品,甚至對明年的長期合約也暫不願洽談。供應鏈消息則指出,美光高層在看到客戶的 FCST(需求預測)後,發現將面臨嚴重的供應短缺,因此緊急暫停所有產品的報價,並將重新調整後續的價格策略。業界也一度傳出,美光原先通知通路商 DRAM 產品價格上漲 20%~30%,且漲價範圍不止涉及消費性和工業級儲存產品,也包括車用電子產品,漲幅達 70%。
美光舉動反映推論型 AI 服務快速興起,大容量儲存產品正出現結構性變化。全球雲端服務業者(CSP)營收屢創新高,Google、甲骨文等科技巨頭積極擴建 AI 基礎設施,並轉向高效能的推論應用,帶動市場對大容量儲存產品的需求大幅成長。業界人士指出,目前大容量 HDD 交期幾乎已排到一年後,也因此記憶體業者也積極醞釀 Nearline SSD 產品開發,希望能將其與 HDD 價差,從目前的 4~5 倍壓縮到 3 倍左右,以提升客戶導入意願。
日前,美系外資出巨大篇幅報告指出,對 NAND 產業發展正向看待,並看好走入 AI 時代,eSSD 與 NL (Nearline) SSD 角色顯著強化。eSSD 可望成為 AI 訓練與推理伺服器的核心儲存裝置,NL SSD 則可能在 2026~2027 年成為 HDD 的替代方案。該報告預估,AI基礎建設的加速佈建,可能導致 2026 年 NAND 出現 2% 供給缺口。甚至若 NL SSD 持續取代 NL HDD 市占,可能將導致 8% NAND 供給缺口。
除了外資報告之外,國內供應鏈廠商近期也一直看多 NAND。近期喊話最積極的就屬控制 IC 大廠群聯執行長潘健成,他日前就指出,Flash 面臨需求愈來愈大,但產能卻跟不上的情況,可能再蓋三倍廠都不夠用。2026 年隨著雲端、邊緣 AI 需求爆發,潘健成直言,2026 年絕對供給不及。
潘健成強調,過去兩年高頻寬記憶體(HBM)太好賺,但 NAND 不好賺導致投資逐年減少,未來產能成長率非常有限,2026 年隨著雲端、邊緣 AI 需求上升,將陷入完美風暴,供應商絕對供不出來。而且 8 月開始,由於美國雲端大廠大量採購 SSD,原廠的供貨非常緊,加上中國雲端廠商的擴大採購,會愈來愈缺貨。這些雲端業者花錢建設的 GPU 要能賺錢,就要去用並產生資料,資料要推起來,所以記憶體供應滿緊張。
除了潘健成,記憶體模組廠威剛董事長陳立白也指出,NAND Flash 減產效應持續發酵,供給維持穩健態勢,加上 SBT 載板產能不足,SSD 或有短期供貨量短缺。AI 資料中心儲存需求增長,以及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上市,預期第三季 NAND Flash 合約價也將繼續上揚之外,另一方面 NAND Flash 原廠產出仍相當自律,使 NAND Flash 市況可望保持穩健走升格局。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