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科技圈最大的新聞莫過於 NVIDIA 宣布投資以每股 23.28 美元投資英特爾 50 億美元,這背後是否有美國政府的推波助瀾不得而知,但在 NVIDIA 官方的新聞稿內已經提到多項兩間巨擘正在共同開發的產品,包含首顆英特爾 x86 RTX SOCs 及 NVIDIA 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的 x86 處理器,這樣看似競業之間的合作讓人不禁想起當年在市場造成轟動的 Kaby Lake-G,究竟這顆英特爾 x86 RTX SOC 會不會重蹈當年的覆轍呢?
Kaby Lake-G是2018年英特爾和AMD(對,你沒看錯,是英特爾和AMD)共同開發的特殊平台,將英特爾第八代處理器,也就是Kaby Lake平台,和AMD的Radeon GPU整合在同一顆封裝(MCP,Multi-Chip Package)。這顆處理器採用了即便在現在看來還是很先進的規格,如GPU部分採HBM2高頻寬記憶體,並EMIB(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連接,這也是英特爾首次消費級產品採EMIB封裝。
然而儘管雙方對於Kaby Lake-G的想法很美好:英特爾希望在輕薄筆電或是像NUC這樣的迷你電腦長出足以和NVIDIA獨立顯抗衡的效能;AMD則希望讓Vega GPU的生意彌補當時CPU孱弱的市場份額。但結果就是Kaby Lake成本太高,且後續驅動的更新速度太慢,導致體驗還是不如NVIDIA的獨顯,甚至不如AMD自己的APU,所以在推出的一年之後黯然宣布停產,且後續僅維持有限度的驅動支援。
消費性市場其實更多是合作而非競爭
所以這顆所謂的英特爾x86 RTX SOC是否也會步上Kaby Lake-G的後塵?筆者認為當然過於美好的想像通常最後都會以失敗收場,但我們也許可以對這個產品多期待一些,原因正是因為Intel今天合作的對象是NVIDIA。
其實在消費性市場,兩者的關係其實更多是合作而非競爭,英特爾專攻CPU,NVIDIA則是專精獨立顯示晶片,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兩家的代表在OEM新品發表聯袂出席的畫面。且儘管英特爾有自己GPU事業,但目前出貨量和市場占比都太小,嚴格來說並非NVIDIA競業。
另外就是在Chiplet已經成為顯學的今天,異質封裝已經是常態,成本也已大幅降低,等於是當年Kaby Lake-G失敗的最主要問題已經消失。再加上NVIDIA也宣布會在這顆處理器採自家NVLINK連結SOC的CPU和GPU,效能可期。
最後是後續驅動的維運,外媒Tom′s Hardware採訪英特爾和NVIDIA員工,兩家公司都會負起驅動更新責任,當然這是廢話,但綜觀NVIDIA驅動更新優勢,這顆SOC的驅動表現應會比當年Kaby Lake-G更穩定才是。
儘管NVIDIA投資尚未通過審核,也不確定這個有川普影子的投資會不會在未來川普下台之後告吹,但筆者還是相當期待在CPU和GPU各有一片天的巨擘合作後會蹦出什麼火花。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