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醫院被私人股權基金收購後,急診室死亡率會升高?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08 日 8:30 | 分類 公司治理 , 醫療科技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為什麼美國醫院被私人股權基金收購後,急診室死亡率會升高?

當醫院不再以救人為唯一目的,結果就是犧牲部分患者性命。最近哈佛醫學院為首的聯合團隊研究揭露,在美國,醫院以獲利為目標的私人股權(private equity)收購後,急診室死亡比例明顯上升。這項發現 9 月底線上刊登於《內科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

醫療保險大數據,一窺醫院成本結構

研究由哈佛醫學院醫療政策副教授 Zirui Song 博士與匹茲堡大學的助理教授 Sneha Kannan 博士等領導,分析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急診與重症照護資料,涵蓋 2009~2019 年,超過百萬筆急診與加護病房住院資料。分析比較 49 所私人股權收購的醫院,與未被收購的 293 所醫院。

團隊以醫院向聯邦保險申請的給付金額與醫院每年成本報告資料,精準掌握病人實際接受醫療服務、醫院收支狀況。由於資料龐大完整,能比較不同醫院急診與重症照護的死亡率變化,並觀察醫院薪資、人力配置與成本調整。

醫院被收購後,急診死亡風險增 13%

分析結果顯示,私人股權收購的醫院,急診室每萬人死亡率增加 7 人,相當於增加約 13% 死亡風險。此外,急診部門薪資支出降低約 18%,加護病房也減少 16%,且醫院全職員工數平均減少約 11.6%,薪資支出也減少 16.6%。

這些數據代表一種可能性:為了追求獲利及償還債務,私人股權傾向削減醫院人力與薪資支出,導致照護品質下降。急診與重症照護高度依賴醫療人員,削減人力意味著照護品質的下降,進而危及高風險患者的生命。

之前哈佛團隊已有研究,醫院被私人股權收購後,住院病患發生感染、跌倒等可預防不良事件率大幅增高 25%。這顯示醫院被收購後,不僅死亡率上升,整體照護品質與病患安全問題都同步惡化。

美國政府研擬限制私人股權併購醫院

美國政府和醫療主管機關意識到,私人股權併購醫院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並著手研擬監管措施。研究團隊建議,收購過程必須透明,並嚴格審查。應限制收購時舉債比例,以免醫院背負沉重負擔後被迫削減人力;也要追蹤資金流向,確保資金用於醫療照護,而非滿足投資者利益。併購後也應定期揭露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數據。另一方面,醫療體系考量併購案時,不應只著眼資金改善或設備升級的短期效益,而應從長遠的病患福祉與公共衛生的角度評估。

總結而言,這項研究揭露了美國私人股權收購醫院背後現實的資本邏輯:當獲利凌駕救人,代價就是病患的性命。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本應是病患最後的防線,但這些醫院裡,卻可能是削減成本的目標。當護理人員變少,第一線醫護承受更大壓力,照護品質無形更惡化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