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學者發現讀者更喜歡人工智慧(AI)產生的文學作品,因能唯妙唯肖模仿名作家風格,又寫得比人類模仿之作更好。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 Tuhin Chakrabarty、法律與文學教授 Jane C. Ginsburg,以及密西根大學資訊學院副教授 Paramveer Dhillon 共同進行,題目〈讀者更喜歡基於版權書籍訓練的 AI 輸出而非專業人類作家作品〉(Readers Prefer Outputs of AI Trained on Copyrighted Books over Expert Human Writers),尚未發表於正式期刊,先以預印本公開。
研究小組目的是評估AI模型能否產生高品質文學文本,並模仿特定作家寫作風格,招募28名頂尖文藝創作碩士(MFA)課程候選人,要求他們創作450字摘錄,模仿50位獲獎作家風格。之後研究員比較150篇人類創作摘錄與150篇AI產生摘要。
首先28名MFA專家作家和131名普通讀者更喜歡人類作品。但開發者微調AI模型後,結果開始轉變。專家更偏好AI文本,認為風格忠實度和寫作品質更佳。
微調似乎消除人類讀者不喜歡的AI特徵,如陳腔濫調密度。Dhillon受訪時表示,AI文本盲測較受讀者青睞,代表AI文學作品已站上與人類作品賽跑的起跑線,甚至超越幾個馬身。
研究結果引發AI侵權等法律問題思考。美國有超過50起提告AI公司侵權官司,學者認為,AI模型產生文本時可能面臨法律責任,尤其當文本與版權作品相似時。研究員算出,微調模型並產生十萬字小說中位數成本僅81美元,與雇用專業作家創作相同作品的成本(約25,000美元)相比,低了99.7%。這些數據為研究員自行計算,詳細算式尚未公開。
此發現顯示,AI模型「創作」通常涉獵大量版權作品,可能視為不合理/法使用。研究員強調,法律界無法忽視AI高度影響人類作品市場的事實,將對未來版權法解釋產生深遠影響。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