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大摩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慧(AI)需求持續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成長,全球AI半導體產業預計在 2026年將維持強勁的成長態勢。儘管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積極擴充產能以滿足市場飢渴,但產業觀察家指出,未來供應鏈的限制因素,預計將從半導體產能,轉移至利基記憶體(niche memory)與伺服器機架(server racks)。
台積電近期公開表示,AI 需求比三個月前的預期還要強勁。為了應對此一浪潮,管理層正努力縮小 CoWoS 先進封裝和晶圓前端產能之間的供需缺口。儘管針對外國 AI 圖形處理器(GPU)服務中國AI市場可能存在一些限制,台積電仍舊對公司前景抱持高度信心,預估五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能夠達到 40% 或更高。
台積電擴充 CoWoS 產能僅需六個月的準備時間。目前報告維持既有的 CoWoS 供需模型不變。另外,雖然 4 奈米和 3 奈米的晶圓前端產能依然吃緊。但在產能分配上,AI 半導體似乎擁有比加密貨幣挖礦 ASIC 和 Android 智慧手機 SoC 更高的優先權。此外,輝達(NVIDIA)執行長近期也提到,半導體產能已不再是過去那樣的限制因素。
AI集群規模不斷邁向十萬 GPU,資料中心對電源、散熱、儲存和光學元件的需求正經歷重大變革,這也形塑了新的供應鏈機會。尤其,大型 AI 機架的設計轉向「乙太網路優先」(ethernet-first),並以液冷(liquid cooling)為預設配置。使得台系廠商信驊(Aspeed)的 BMC(基板管理控制器)也因此應用擴大,不僅用於伺服器,還應用於包括散熱在內的多種設備上。
還有,AI 儲存需求依舊強勁。在大型/遠端資料中心(DCs)中,Seagate 提到硬碟驅動器(HDD)將保持 95% 容量在線,此舉旨在減少重建/卡車運送,並延長驅動器的使用壽命。NAND 快閃記憶體方面,Meta 偏好資料中心用 QLC NAND,主要考量是成本較低。TLC NAND 則被視為在功耗和成本之間尋求平衡的方案。在此情況下,大摩對台系廠商的 NAND 模組製造商群聯(Phison)維持「優於大盤」(OW)評級。
至於,在光學元件領域,整體擁有成本(TCO)和靈活性仍是關鍵考量。阿里巴巴(Alibaba)傾向於繼續使用可插拔(pluggable) 解決方案。此外,LPO(線性驅動插拔式光學元件)和 KRO(共封裝光學元件的線性驅動版本)正在獲得市場關注。更先進的 NPO / CPO(共同封裝光學元件)預計仍將在 2028年隨著製造能力成熟而實現。供應鏈預期 scale-out CPO 將在 2026年擴大生產規模,而小批量的scale-up CPO 則預計在 2027年末才會出現。
最後,大摩還對博通與 OpenAI 的合作提出看法,表示OpenAI 計畫在 2026年下半年尚未準備好達成 100 億美元的機架營收目標。這與報告的 CoWoS 需求假設一致,即 OpenAI 計畫只會在 2026年末(甚至 2027年初)有少量 CoWoS 供應。
儘管博通對 XPU 客戶身分不予置評,但分析師指出,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Anthropic 看似是博通的第四個潛在客戶。這一推測與博通 2026 年 TPU CoWoS 訂單強勁的情況相吻合。所以整體來說,根據對供應鏈的調查,即使 Anthropic 最終部分採用 TPU 晶片,亞馬遜 AWS 在 2026年 對其自家研發的 Trainium3 需求也未見削減。在此情況下,維持對世芯-KY(Alchip)的「優於大盤」(OW)評級。分析認為,已消化近期營收短缺的負面影響,前景依然看好。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