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成長的動能是開放,經濟學家:前景一片烏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2 日 11:18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經濟持續成長的動能是開放,經濟學家:前景一片烏雲

今年諾貝爾將經濟學獎頒給科技創新研究,證實過去 200 年全球經濟能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科技的創造性破壞,啟動一輪又一輪經濟成長動能,然而創新也有破壞,強勢公司不會永遠強勢,技術過時公司會被淘汰,這是經濟成長的代價,然而保護主義讓他們看到前景一片烏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指出,兩世紀來世界首次實現持續經濟成長,大量人口擺脫貧困,為繁榮奠定基礎,他們認為科技創新是關鍵動力,新產品和生產方式層出不窮,提高全球人民生活水準、健康和生活品質。

繁榮經濟需不斷有新血進入,淘汰舊技術,也代表強勢企業都會有落伍的一天,如 19 世紀上半葉美國最大公司是佛蒙特中央鐵路公司,但如今,大部分投資者都沒聽過這家公司。

創新破壞明星企業十年換人做

財經專家 Mark Hulbert 藉由創造性破壞的理論分析投資市場,表示創造性破壞反而讓投資人獲益良多。他比較兩種投資組合,一種是只投資最大公司,和投資多樣化的長期投資效果,結果發現若從 1981 年開始,每年都投資上一年度末市值最高的公司,100 美元如今的價值是 2,640 美元,如果這 100 美元投資於標準普爾 500 指數,則價值 11,729 美元。

50 年來最大市值公司,每十年換一次,1980 年代是 IBM1990 年代是通用電氣,2000 年是埃克森美孚,但從約十年前開始,蘋果躍居榜首。現在輪到 Nvidia,若按照這個模式,Nvidia 龍頭幾年後就會換人。

社會對新科技的支持

這是創新推動經濟成長的力量,但經濟學家也警告,在人類歷史的更長時間裡,經濟停滯是常態,即使在技術創新時期也是如此。例如,雖然出現印刷機等創新技術,但英國 14~17 世紀經濟幾乎沒有成長。

他們認為,現代快速技術變革和經濟成長的循環,源自於社會對科學態度的轉變。如果不理解科技背後的科學原理,許多創新嘗試都將徒勞無功。而這兩百年技術創新可以暢行無阻,主要是始於 16 世紀的啟蒙運動,推動科學理解的快速發展。

保護主義將阻礙創新

他們也呼籲,創造性破壞會引發衝突,而這些衝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處理,否則創新就會面臨阻礙。總之,人類必須維護創造性破壞背後的機制,才不會再次陷入停滯。但現在經濟學家擔憂保護主義,直言「任何阻礙開放的事物都會阻礙成長。」

Hulbert 呼應此看法表示,美國政府率領的保護主義已侵入民間企業,迫在眉睫的貿易戰只是這股保護主義浪潮的面向之一,另一個面向是美國政府越來越願意收購各類公司的股權,至少一定程度保護這些公司免受競爭破壞。

由於投資人只關心短期回報,因此認為保護最大企業是免費的午餐,但保護主義導致的未來經濟成長放緩只會在長期內顯現。諾貝爾經濟學家則沒有直接點名川普,只坦言,感覺到地平線烏雲密布。

(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