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韓國都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在大約 20 年前,台灣經濟成長開始落後韓國,「好想贏韓國」從經濟層面向下延伸到社會各方面。但因為 AI 時代需求爆發,一樣在晶片產業有雄厚實力的兩個國家,卻得到大不相同的命運,韓國媒體分析,那是因為台灣經濟過度集中在晶片一個領域。
1980~1990 年代,台灣電子業與韓國不相上下,2000 年之後,韓國選擇發展品牌與整合技術,韓國在大約 2003 年左右,憑藉三星、LG、現代三大集團全球化成功,可見度與附加價值更高,而台灣雖然有科技代工,但品牌化與高薪化不足。
過了 20 年,風水輪流轉。亞洲開發銀行 9 月報告中維持韓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期穩定在 0.8%,但將台灣的經濟成長預期從先前的 3.5% 上調至 5.1%,理由是晶片出口大增。
人均 GDP 超車韓國
台韓之間的成長差距正在擴大,8 月份台灣出口額首次超過韓國。IM 預測,台灣人均 GDP 將 22 年來首次超過韓國,從去年的第 38 位上升至今年的第 35位,而韓國的人均 GDP 預計將從第 34 位跌至第 37 位。
雖然韓國今年的 GDP 將達到 1.86 兆美元,遠超過台灣的 8,843.9 億美元。但韓國經濟學家表示,如果韓國經濟成長乏力、而台灣表現強勁的局面在未來五年持續下去,那麼台灣經濟超車只是時間問題。
台灣經濟起飛主要受益於 AI 對晶片需求的推動,韓國也有受益,三星電子第三季營業利潤創三年新高,年增 32%,至 86 億美元,而台積電公布 7~9 月當季利潤創歷史新高,淨利 14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39.1%。
韓國不只晶片產業
但在韓國,晶片需求激增,並未像台灣那樣轉化為更廣泛的經濟動力。部分原因是韓國經濟受到更多元出口產業的支撐,而由於美國關稅,許多產業成長放緩。
去年,半導體占韓國出口總額的 20.6%,其次是汽車,占 13.9%,鋼鐵占 3.9%。另一方面,台灣積體電路出口占同年該國總出口的 34.7%,高於韓國前兩大出口產品的總和。
亞洲開發銀行在 9 月的報告中表示, 在韓國,美國關稅上調導致出口疲軟,加上政治不確定性致投資減少,導致 2025 年上半年的成長率從 2024 年同期的 2.8% 降至 0.3%。而台灣應對美國關稅而提前出口,以及 AI 相關產品的繁榮,推動推動台灣 GDP 增長率達到 6.8%,為 15 年來第二快。
韓國經濟前景不明
韓國經濟學家擔憂,如果美國維持目前對韓國出口 25% 的關稅稅率,而日本和歐盟的稅率較低,為 15%,那麼韓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每年可能要繳納 8.4 兆韓圜的美國關稅,將是全球汽車製造商中負擔最重的。
此外,歐盟計劃對進口鋼鐵採取更嚴格的關稅措施,韓國的鋼鐵出口也面臨阻力。今年截至 9 月,韓國出口額年增 2.2%,達到 5,197 億美元,主要由晶片出口和汽車出口兩大類驅動,晶片出口成長 16.8%,汽車出口成長 2.2%。但鋼鐵出口下降 6.6%,石油產品出口暴跌 13.3%。
與韓國推動多產業平衡成長不同,台灣將晶片視為國家成長的關鍵驅動力和戰略保障。韓國產業研究院認為,韓國並未完全致力於發展半導體產業,而是強調均衡發展,而台灣經濟如此依賴半導體,如果沒有半導體,國家幾乎會陷入停滯。
- A tale of two Asian Tigers: Why Korea, Taiwan face diverging growth paths amid chip boom
- Bank of Korea: “U.S. product tariff impact materializing…Even if negotiations conclude, adverse effect on growth"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