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導體產業激烈競爭浪潮下,全球最大 CPU 供應商英特爾(Intel)近期經歷戲劇性價值翻轉。2024 年 8 月以來,儘管面臨連季虧損和市場聲譽受損的困境,但是該公司透過一系列關鍵的策略聯盟和政府投資,成功地讓其市值大幅躍升。但核心業務特別是晶圓代工(Foundry)表現,仍是未來關注的焦點。
Tom’s Hardware 報導,英特爾 8 月下旬獲美國政府入股 10%,無疑是一大勝利。這筆來自美國本土的投資,重要性不容小覷。尤其,在該交易發生時,英特爾的市值僅 1,070 億美元。然而,時至今日,市值飆升至驚人的 1,810 億美元,不僅為英特爾公司,同時也為美國政府帶來數十億美元獲利。
川普接受福斯新聞網採訪時,表達高度肯定,並視為巨大成功。川普指出,自從達成那筆大交易,已獲利 400 億美元。當時美國政府和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取得英特爾股份時,股票交易價格低於帳面價值,代表資產價值高於市場資本化。雖英特爾連季虧損,尚未擺脫困境,但較低市值普遍視為投資人回應英特爾虧損而聲譽不佳。
除了政府注資,英特爾近期也與人工智慧(AI)領域的大廠輝達(Nvidia)達成一項重要的戰略協議。根據這項協議,英特爾將為輝達的 AI 平台供應資料中心等級的 CPU。此外,該協議還規定,英特爾將整合輝達設計用於英特爾客戶系統級的 GPU。做為回報,英特爾將從輝達處獲得 5% 的股權。
這樣的協議,對於這家面臨困境的 CPU 製造商來說,就被認為是龐大的財務勝利,更重要的是,這項合作被視為對英特爾及其產品的一次重要的信任投票,也就是實質上證明了輝達承認英特爾 CPU 的實力,以及普遍認可 x86 架構的強大性。
儘管獲得大量投資和高規格的策略合作,英特爾在市場上的實際運營狀況仍充滿挑戰。其中在市場趨勢方面,英特爾設法抓住了 5G、雲端和高效能運算的大趨勢。然而,該公司卻在很大程度上錯失了 AI 的熱潮。儘管如此,英特爾在資料中心和電信領域的 CPU 供應量仍舊超過其競爭對手。
在傳統市場地位上,英特爾儘管面臨著市場占比流失給競爭對手 AMD 的壓力,但它依舊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性和資料中心應用 CPU 供應商,這一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英特爾在晶圓代工市場上尚未成為一個重要供應商。尤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英特爾代工服務除了 AWS、微軟(Microsoft)以及美國國防相關業務外,似乎沒有太多主要的客戶,這顯示了其在爭取外部代工業務上面臨的困境。
目前,英特爾即將啟動其 Intel18A 製程技術的大規模生產,並計劃將其相當一部分的產能從台積電轉移到自己的晶圓廠。即便如此,英特爾自從美國政府在 8 月入股以來,其許多核心業務狀況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公司仍然在虧損、仍在失去市場戰當中。另外,在代工市場上也沒有獲得更穩固的地位。這些事實進一步證明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英特爾儘管在策略投資和技術開發方面傳來佳音,但是轉型之路,仍需持續關注實質性的進展。
(首圖來源:英特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