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擴大對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迫使德國企業向北京當局提交敏感的供應鏈機密數據,知情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官員在核准稀土出口時,要求事先取得詳細資訊,但德國柏林當局對自家企業未能握有同等籌碼,又缺乏立即的應對方針。
中國政府今年 4 月祭出稀土管制措施,並在 10 月宣布擴大收緊稀土出口,迫使外國企業提交詳細的供應鏈資訊,以取得為期六個月的稀土礦物進口許可證,其中德國企業就向北京當局提交供應鏈數據。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政府官員要求取得的詳細資訊,內容鉅細靡遺,包括規定出示稀土配置在產品中的照片、生產流程圖及客戶詳細資訊,甚至要求業者提供近三年的年產量數據,以及未來三年的相關產量預期。
德國企業向北京當局提交供應鏈數據,此舉可能使中國藉此掌握到德國的經濟弱點,例如哪些企業只仰賴單一中國供應商,或是稀土庫存量較低,甚至是北約國家的國防工業狀況,而中國更能藉此打壓或關閉歐洲相關製造業者的生產線。
德國企業對此別無選擇,因為 95% 的稀土需求都來自中國,而為了加快中國的審批,德國駐中國大使館還提供優先名單,有助於德國企業取得許可,知情者透露,德國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全都放棄對相關原物料的緊急儲備,因為中國暗示任何超過需求量的企業,將被懷疑走私輸往美國。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施普(Luisa-Maria Spoo)發布聲明表示,對中國持續擴大稀土管制深感憂慮,當局正動用所有可運用的管道因應,而原本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Wadephul)將與中國官員會晤,但突然宣告延後,使外界懷疑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是否會兌現長久以來的訪中承諾。
(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