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年經濟疲弱,就業環境越發不利,民營企業內捲嚴重,加班成為常態,加上求職門檻「35 歲危機」,原本懷有野心與夢想的中國青年年紀漸長後不得不暫時放下夢想,出國進修、回國考公,期望獲得一份穩定、勞動條件良好的工作。
約十年前,慕橙(化名)大學剛畢業時,正趕上中國經濟蓬勃發展,「那幾年到各行各業,我都覺得形勢很好,都能賺到錢」。她考上上海頗有名氣的大學,懷抱著設計師的夢想,隻身從東北故鄉前來逐夢。畢業後,她順利得到設計師的工作,也期盼自己能一路升遷,朝頂尖設計師的職位前進,甚至自己開店、經營品牌。
當時她與同學都抱持著進私人企業「歷練一下」的觀念,許多在公家機關或銀行任職的同學,也羨慕慕橙能從事有趣、想做的工作。然而十年後形勢逆轉,反倒是慕橙羨慕他們。
「經歷過疫情以後,我的工作開始動盪了。」由於疫情期間公司效益低落,許多小公司都倒了,她的薪水也沒有保障,常常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做太久。再加上私人企業制度與待遇不完善,老闆壓榨員工、內捲嚴重,加班沒加班費都是常態。
慕橙上份設計工作常常加班到深夜,當她晚上11~12點走在白天繁華的陸家嘴街道,路上卻已經沒有人車時,她感到落寞與孤獨,「就是因為加班太晚了,那種深夜那種孤獨感,就一下子洗上心頭,你就會覺得得不償失,這不是一個正常的工作狀態。」
此外,上海的設計行業更新換代快,永遠不缺人,並且更傾向尋找年輕的人才。她看到中國求職網站的數據,設計行業除了少數極優秀者可以當上總監,「其他的就會一直在底層摸爬滾打」。且主要受僱年齡都集中30歲前,這時慕橙年紀漸長,距離「35歲危機」越來越近,她開始思考繼續這樣下去是否有未來。
35歲危機是中國職場普遍年齡歧視現象,不願具名的上海經濟學者表示,現象成因,第一是公務員考試與一些政府職缺會註明申請人年齡必須35歲以下,使部分民間企業也跟進。第二是許多大廠裁員時會以35歲為標準,若沒有升上管理階層,裁員風險會增加。背後原因包括年輕人薪水更加低廉,並且沒有家庭負擔,更容易要求他們加班。
學者指出,尤其現在經濟下行,這個現象更突顯,現在有很多人35~40歲失業,然而距離退休還有20年,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要養家的時期,成為很多中年人面臨的重大危機。「我周圍都看到很多40歲的人找不到工作。」只能轉向做保險或開網約車。
瓶頸期掙扎幾年,慕橙決定出國讀碩,讓自己更具競爭力。然而她已經對小公司的勞動條件不抱期待,也對如今大環境感到不安,她逐漸認為,如果想在大城市立穩腳跟,可能還是得去比較穩定的央企國企,於是一如數百萬中國青年,拿到學歷回國後的她決定考公。
過去,台灣常聽到中國年輕人有「狼性」,然而前述上海經濟學者表示,「最近五年,我在學生身上真沒看到狼性,反而躺平狀況很多。」他說,這與當下經濟形勢及經濟預期有關。十年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許多企業薪水開得高,也會有獎金激勵,人們就會展現狼性,願意996、加班,更狂熱為勞動付出。
現在許多學生大學選科系時,就往未來要考公選擇,而不是想著賺很多錢。「現在不管用什麼方式,基本上都賺不到錢,所以狼性競爭意願,一下就消失了。」
如今慕橙34歲,畢業十多年後回看,她感覺「那時找工作太隨意,太草率,錯失很多當年應屆生才有的機會。」中國考公、考編(公務編制內人員)會有專門給應屆生的職位。
不過慕橙認為,中國政府也有意識到年齡限制與失業問題,今年將公務員考試年齡限制從35歲放寬至38歲,趨勢可能蔓延至各行各業,減緩眼前年齡壓力。她期望幾年內考進編制,在央企國企工作,先求有份穩定的工作。
至於設計師的夢想,慕橙說:「想著就是把它發展成副業吧,以後有機會再做。」
(作者:廖文綺;首圖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