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Microsoft)宣布其內部 IT 系統現已完成 98% 的雲端化轉型,全面運行於 Microsoft Azure 雲端平台,正式邁入雲端優先(cloud-first)時代。微軟透過自家技術轉型,也突顯其在 AI、自動化與永續營運上的整合實力。
微軟表示,目前其全球超過 20 萬名員工、75 萬台受管理裝置的 IT 架構幾乎全數運作於 Azure 環境中。透過雲端優先與 DevOps 策略,微軟在敏捷性、可擴展性、營運效率及節能減碳等層面均取得顯著成果。
微軟數位部門技術計畫經理暨雲端架構師 Pete Apple 表示,該公司以 Azure DevOps 為核心,結合現代工程理念,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自助式管理環境,徹底改變了 IT 營運模式。這種新架構讓各業務單位能更靈活地打造解決方案,同時維持資安與合規性。
微軟的雲端旅程始於隨即移轉(lift-and-shift)階段,最初將資料中心的工作負載移轉至 Azure 的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環境。經過數年演進,微軟逐步導入平台即服務(PaaS)與無伺服器(serverless)架構,並以 DevOps 模式推動持續開發與維運整合。這樣的結構重塑,讓 IT 部門從過去的集中式支援角色,轉型為提供標準化工具與策略的治理中心。
在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方面,微軟已能透過 Azure Monitor 與原生監控平台即時蒐集與分析資料。各部門可即時存取指標、警示與報告,監控服務運作狀況,並利用分析工具偵測異常或瓶頸。這不僅確保雲端環境的高可用性,也讓系統修補與更新流程更自動化與可擴展。
微軟首席架構師 Faisal Nasir 表示,在雲端環境中,我們能夠端到端觀察系統狀態,從使用者層到服務層都具備完整視野,並持續優化運作效率。他強調,這樣的透明化能在維運、合規與效能評估上建立即時掌握能力。
微軟認為,Azure 的自助式管理模式讓微軟內部 IT 結構更去中心化。業務部門得以自主部署、監控、備份與管理應用服務,減少對中央 IT 部門的依賴。這不僅強化組織敏捷性,也提升決策速度與資源運用效率。
Apple 指出,該公司的目標是讓所有 IT 任務都能以自助方式完成,從備份、修補到監控都能自動化運作,同時維持組織層級的安全與治理標準。
隨著雲端架構成熟,微軟的修補與更新流程也更加自動化。PaaS 與無伺服器架構讓服務團隊不再需要手動維護作業系統,雲端平台的延展性大幅簡化整合程序並加快部署時程。Nasir 表示,我們運用多層可重複使用的自動化機制,讓修補作業更快速且可靠。
在安全層面,微軟以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為基礎,將安全性設計納入所有系統初期開發階段。藉由 Azure Policy 與中央儀表板,微軟能統一管理密碼強度、身分識別驗證與權限控管,確保全球內部作業符合企業安全標準。
AI 也正改變微軟的基礎架構管理方式。微軟內部已導入多項 AI 工具,例如 Microsoft 365 Copilot、Security Copilot 與 Network Copilot,以自然語言介面協助查詢與分析雲端資料。Apple 表示,透過 AI,能直接詢問系統,例如「哪些虛擬機需要修補?」並即時獲得答案。這代表我們正邁向全自動化的營運未來。
微軟認為,AI 將與雲端並行成為 IT 架構的雙核心支柱,推動企業邁向「AI 優先」的運作模式。
根據微軟委託研究,Azure Compute、Azure Storage、Exchange Online 與 SharePoint Online 四大雲端服務的能源效率,相較傳統資料中心提升 22% 至 93%;若計入再生能源採購,碳效率可提升 72% 至 98%。微軟也承諾 2025 年全面採用再生能源,並在 2030 年實現負碳排放目標。
微軟指出,雲端基礎架構能透過多租戶運算與負載平衡提升硬體利用率,避免傳統資料中心為確保穩定性而預留過多資源,進而達成更高能源效率與更低碳足跡。
微軟的雲端原生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 IT 管理思維的根本變革。從集中化走向去中心化,從手動操作邁向自動化,再到 AI 驅動決策,這場轉型讓微軟在全球營運中建立了具備可擴展性、安全性與永續性的數位骨幹。
Nasir 強調,可觀察性策略與雲端優先架構,讓我們能以設計為核心面對各種變革,並為下一個「AI 優先」時代做好準備。
(首圖來源:pixabay)
 
                        
 
                 
                 
                 
                 
                
 
                 
                     
                                     
                                    
 
                                    


 
                         
                 
                



 
                    

